正文 第7章 卷軸畫藝術1(2 / 3)

吳偉與“江夏派”

吳偉(1459—1508),字士英、次翁,別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家境貧寒,流落江蘇常熟,為錢昕所收養,隨伴其公子讀書,吳偉天資聰穎,常偷偷作畫,不師而能,錢昕發現他的繪畫天賦,便有意培養,弱冠之年來到南京,因畫而名起,成國公見之,稱他為“小仙”,隨後,他便以此為號,他主要學戴進,其繪畫入神品,曾先後三次被皇帝征召,授錦衣鎮撫、錦衣百戶,待詔仁智殿,最後一次武宗詔之,卻因吳偉飲灑過量,“而中酒死”,未至,時年近50歲,吳偉被皇帝征詔多次,待遇優厚,但因生性放蕩自由,不願長留宮中,而久居南京秦淮河,劇飲狎妓,以賣畫為生。

吳偉是江夏人,人們把學吳偉的一振畫家稱作“江夏派”。江夏派中最重要的畫家張路,字天馳,號平山。另外李著、汪肇、蔣嵩、史文、姚一川等人都較為著名。江夏派與浙派畫風上大同小異,乃是浙派一個支流。

浙派的正式成立自戴進始,其繪畫特點主要是師法南宗院體,以粗獷豪放見稱,和當時的宮廷繪畫關係密切。浙派中幾位重要畫家入過宮廷,也可以算作宮廷畫家,宮廷內一部分畫家也可以算作浙振。浙派畫家十分多,在正德之前,它是畫壇上的主流。正德之後,畫風愈趨草率粗狂,未能很好地發展浙派前期繪畫的優點,加之後來一些浙派畫家缺少詩文浸潤,學養不高,反而把浙派的一些不良風氣、粗率不足之處大大發展,正德之後,其作是徒呈狂態了,遭到明清文人畫家的一致攻擊,聲名狼藉,其勢驟衰,遂一蹶不振,從學者寥寥無幾,幾成絕響。

明中期畫家及作品

吳門畫派的興起

明代中期,出現一支師學董源、巨然、趙孟頫、“元四家”的文人畫派,並與明院體畫的浙派分庭抗禮,這就是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新山水畫派——吳門畫派。吳門畫派最後取得長期獨霸畫壇的地位。而這一畫派的先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的王紱、趙原、馬琬、徐賁、杜瓊、劉玨等一些重要畫家。他們中大多數是江南的在野文人或詩人兼畫家,有的也做過官。他們素來鄙視宮廷中的畫家,認為宮廷畫家隻會畫畫,缺乏文學修養。明初的文人畫家以王紱較為突出。

王紱(1362—1416),字孟端,號友石、九龍山人,江蘇無錫人,洪武十一年(1378),以博士弟子員被征入京,方年17歲,兩年後因事被牽連,謫戍邊山西大同40餘年,永樂初年因善書被薦,供事文淵閣,官中書舍人,最後隱居家鄉九龍山,王紱工詩文,著有《友石山房集》,擅畫山水,花鳥,墨竹,他學前代大師,擇善而從,廣泛吸收,不拘一家。山水畫以學王蒙為主,用墨濃重,構圖層巒疊嶂,水墨淋漓,具有吳鎮的渾厚和倪瓚的疏曠,王紱遊曆的地方很多,飽看奇峰異石、高岡險峰,或崩岸危灘,奔流急浪,所見丘壑溪流一一相遇於紙筆。他的《山亭文會圖》是他成熟時期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表現的是文人的雅集活動。構圖實多虛少,中鋒運筆畫出樹石,筆跡幹渴,皴擦筆觸處處可見,皴法摻合披麻皴與荷葉皴,設色淡雅,體現了沉鬱蒼茫的秋天景致。

他在山水畫史上,是元、明之間的一位承傳式的人物,杜瓊、劉玨直至文徵明、沈周的“吳門畫派”,都是從王紱而直師“元四家”,但卻超過王紱,因而王紱常常不被後人注意。

趙原(一作趙元),字善長,號丹林,山東莒縣人,寓居吳(今蘇州),善書畫,工山水、人物和竹,洪武年間被征至中書作畫,因應對失旨而被殺。其山水師王維,董源、巨然,高克恭、王蒙、擅於用枯筆和濃墨,所畫山水蒼智雄秀,得官深窮邃之致,元末明初在蘇州一帶頗有名,現存作品有《河西草堂圖軸》等。

馬琬,字文璧,號魯鈍生,秦淮(今南京)人,至正二十七年(1367)隱居鬆江(今屬上海),詩書畫皆善,初學插維楨,山水遠師董源,巨然和米芾,近學黃公望,其主要作品有《春山清霽圖》、《雪崗渡關圖軸》、《暮雲詩意圖軸》等。

徐賁(1335—1393),字幼文,號北郭生,祖籍四川,居毗陵(今常州),後遷居平江(今蘇州),明太祖洪武初年官至河南左布政使,徐賁工詩文,著有《北郭集》,與楊基、高啟,張羽並稱“吳中四傑”,擅長山水畫,遠師董源、巨然之法,筆墨潤滋清新,傳世山水畫作有《蜀山》、《秋林草亭圖》和《廬山讀書圖》等。

杜瓊(13915—1474),字用嘉,號東原耕者、鹿冠道人,蘇州人。工詩文,著有《東原齋集》,善畫山水,師法董源和巨然,喜用幹筆皴擦,筆力勁健,淡墨渲染,設色清淡,現存作品有《南春別墅圖》。杜瓊是沈周的老師,開“吳門畫派”之先河。

劉玨(1410—1472),字廷美,號完厴,長洲(蘇州)人。善詩文,著有《完厴集》。工書畫,其山水畫師於王蒙、董源、巨然等,所作山水畫多表現林穀溪流,深泉亂石。

吳門四家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於詩畫及收藏世家,本身兼長詩書畫,終身不仕。沈周的山水畫以粗筆為多,但早期畫風主要承受家學並師承杜瓊、劉玨,所作多為小幅,精工縝密,40歲以後,始拓為大幅。後廣泛博覽唐宋元各家,筆墨於嚴謹細秀之外,漸趨粗放,氣魄也轉向雄逸沉厚。晚年尤醉心吳鎮,其畫法師承吳鎮而上溯董源、巨然,筆墨更加粗簡遒勁,質樸豪放,氣勢雄強,形成了筆豐墨健、渾厚沉鬱、意態軒昂的主要風貌。其作品構圖平穩,境界寧靜優雅,洋溢著平和怡悅的氣氛,尤能在溫雅恬靜的情調裏表達恢弘的胸襟、豐富的想像與蓬勃的生命力。其作品所反映出來的審美趣味和筆墨意韻,代表了明代文人畫的美學追求。粗筆作品有《夜坐圖》、《江村漁樂圖》等;《夜坐圖》以粗簡的筆墨描寫了夜坐者及其環境,結合題記表現了失眠之夜的獨特感受,顯現了內心的豐富敏感而不平靜。其細筆作品有《廬山高圖》,此畫是為他的詩文老師陳寬祝壽所作,在精致的結構、雅淡的設色與近於王蒙的繁密的筆墨中層現了想像中的廬山的雄偉氣勢,開創了以山水畫象征人品的表現手法。

文徵明(1470—1559),韌名璧,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為征仲,其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長洲(今吳縣)人,文徵明出身官宦家庭,本人也曾任翰林院待詔(故後人也稱文待詔),後因不滿而辭歸,長期從事詩文書畫的活動,文徵明的文學修養極高,他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齊名,被稱為“吳門四傑”或“吳中四才子”,文徵明是沈周的學生,又是繼沈周以後蘇州畫壇的另一位核心人物,亦是明代書法大家之一,文徵明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流傳廣泛,影響極大,尤其是晚年名望更高當時有人專以複製或仿造他的畫作為職業。文徵明文學於吳寬,書學於李應幀,畫學於沈周,繪畫主要成就在山水畫方麵,也能畫人物,花卉等,元代畫家的山水畫法對文征明的影響很大,尤其是趙孟頫,比如他的小青綠山水和枯木竹石等筆墨,他的某些畫作與黃公望,王蒙、倪瓚也有一些關係,文征明的山水畫法也有粗細兩種,即“粗文”與“細文”,文徵明的工細的山水畫量多,其中又有施色與不著色之分,明代畫家仿古成風,因而文徵明的山水畫作也分仿臨前人之作和以具體的某一地方景物為題材的作品。傳世的“粗文”山水畫有《溪橋杖圖軸》、《雨晴記事圖》等,雄渾健拔的粗線條中具有濃淡、幹濕等變化,似沈周風貌。

文徵明的山水畫以細筆為主要麵目。他宗法趙孟頫,旁參王蒙,每於繁密中見工致文秀。其作品情調閑靜典雅,布景層疊而上缺少縱深空間表現,丘壑林木棱角分明而略有變形:樹如縱剖、山多斜倚,追求平麵感,筆墨則於幹枯中見秀潤,於熟練中顯生澀,設色清麗雅潔,風格縝密秀雅,自有一股“士氣”充溢其間;抒情意味勝於沈周,氣度格局卻不如。他的細筆作品有《江南春圖》、《綠蔭清活圖》、《真賞齋圖》等,前者畫倪瓚江南春詞意,以纖秀的筆致描寫了江南水鄉平遠景色,在春光明媚、清淡柔和的氣氛中抒寫了惆悵的情懷。他的粗筆作品有《古木寒泉圖》,描寫古木矗立,流泉直瀉,氣象蕭森,筆力遒健,在粗放中體現了寧靜典雅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