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卷軸畫藝術1(1 / 3)

概況

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兩個王朝,其社會經濟與文化在保持封建體製不變的狀態下向前緩慢推進。明朝時期在江南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新的社會條件使適應市民審美趣味的通俗文學發展起來,由此促成了美術創作的新思維與新手法的產生和完善。小說插圖與版麵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並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明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以及後來歐洲傳教士和商人不斷來華,給明代美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動。一方麵官方畫院極力迎合上層貴族的審美需要並為統治者歌功頌德,塗脂抹粉,模仿五代及北宋院畫;另一方麵民間美術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得到進一發展,與此同時社會新的文化思想與審美趣味滲入到文人書畫,形成重個性重獨創的一代文人畫家,吳門四家及徐渭、陳老蓮等人是其代表。

清代統治者推行保守的政治文化政策,對外閉關鎖國,對內加強封建專製,致使剛剛萌芽的資本主義被扼殺,而儒家思想被奉為正統。與明代中期以後突破傳統的藝術思潮相反,清初的畫壇出現了複古的氣氛。清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尖銳發展,導致了畫壇兩種不同審美取向藝術風格的出現,一種是模古派,以清初“四王”為代表;另一種是抒發個性、追求精神解放的創新派,以“四僧”及“揚州畫派”為代表。

清代宮廷任用歐洲畫家,為中國繪畫技法提供了借鑒,民間年畫的興盛是這一時期的新特點。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中產生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在江南各地留下了不少精美的壁畫。

鴉片戰爭以後,由於中國社會的衰敗,文化也停滯不前,美術中的保守思想仍然嚴重。但19世紀末期的多次社會改良,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直接衝擊,至20世紀初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滋生與高漲,中國美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明前期的宮廷畫

明代沒有設立畫院,但有宮廷畫家。遠在洪武(1368—1398年)初年,建都於南京的朱明政權便從浙、閩兩地征召畫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以後,各皇朝亦複如是。浙江與福建兩地從元初以來就有宋代院體傳統一脈相傳,隨著兩地畫家的人宮供職,明代宮廷繪畫呈現了取法南宋院畫兼師北宋名家的麵貌,人們也稱之為“院體”。洪武和永樂兩朝,宮廷繪畫還處於初創時期,機構未臻完備,盡管朱元璋特別喜好勁拔雄偉的畫風,但明初的院畫仍多延續著元代舊貌。宣德(1426—1435年)、成化(1465—1487年)至弘治(1488—1505年)時期,宮廷畫家人數眾多,成就最大,院畫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頗為鮮明的“院體”風貌。與院體關係頗為密切的畫家是戴進,他以取法馬遠、夏圭為主而上接北宋,在山水人物畫上形成了較新的風貌,被某些文人畫家稱之為職業畫家“第一”。他雖於宣德中被薦人宮,但因遭誣陷而離去,最終作為一名職業畫家享有盛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擁有眾多的追隨者。由於戴進是浙江錢塘人,因此後人把這一畫派稱為浙派。戴進以後,由宣德至弘治年間,浙派畫家人宮供奉者日增,院體與浙派在畫風上更加難於區分。弘治以後,浙派後起者畫風趨於粗簡,隨之走向衰落。至於明末清初的藍瑛,盡管過去有人目之為“浙派殿軍”,其實,除去他的籍貫也是浙江錢塘外,其藝術淵源與風格都與浙派毫不相幹。

宮廷繪畫

明代宮廷繪畫在組織製度上和兩宋畫院並不一樣,明代並未正式設立畫院機構,畫家所授的職稱也較為複雜,似無一定的隸屬關係。明初在文淵閣設置待詔,又設仁智殿處畫士,還有“武英殿待詔諸臣”等等,這和兩宋畫院不同。明畫家隻是胡亂處所等候皇帝下詔,為皇室服務,沒有一套完善的規章製度,到後來,連待詔、供奉之類的官職也沒有了,把畫家劃給太監管理,所授職銜也大都為武職,如錦衣衛指揮(商喜、林良、呂紀),錦衣衛千戶(謝環、王諤),錦衣衛百戶(吳偉),錦衣衛鎮撫(周鼎、鄭文英、鄭時敏、林郊等)。可是錦衣衛到了後來,也成了一個掛名食祿的閑差了。畫家賜官也多寄祿於錦衣就是這個緣故。

明代宮廷繪畫由於朱元璋的提倡,至宣德年間,南宋畫風蔚為風尚,山水畫中大體有兩種風貌,—種畫法工細,以師法李成、郭熙、馬遠、夏圭等人的混合麵貌為多,也有師法伯駒、趙伯驌兄弟青綠法及元代盛懋畫法的。代表畫家有郭純、卓迪、謝環、李在、石銳、倪端、周文靖,戴進等,這是明代院派的早期,占據畫壇主流。一種是以戴進為首的,學習馬遠、夏圭簡筆水墨淡彩寫意畫風。戴進成就頗高,習者眾多,加上統治者的大力提倡,故而戴進一派在明代晚期院體畫風中處於絕對優勢,因戴進是浙人,故後稱浙派。

花鳥畫在宮廷繪畫中地位也十分突出,這是因為前代畫院在這方麵有大量的典範,本身積累了豐富的表現程式。邊景昭、呂紀的工筆重彩,主要師法南宋的李迪、林椿、李安忠等人,傳黃筌父子妍麗工整的院體風格,常以鶴、鳳凰、孔雀等人畫,而以浙派的用筆點綴樹石泉流,以懸崖古木作花鳥形象之背景,形成畫境開闊、博大有力的風格,異於宋代院體的嬌巧細致之風,別具一格。林良、林郊父子的花鳥則從梁楷、馬遠等演變而來,筆墨豪放。林良善以墨色寫煙波微茫,鳧雁出沒之情態,意境淡遠,是明代院體寫意花鳥畫的代表,開近代嶺南花鳥畫派之先河。

在人物畫方麵,早期的宮廷畫家大都學習劉鬆年、李嵩、蘇漢臣等精謹工細、賦彩設色的風格,主要畫家有商喜、倪端、蔣子成、周文靖等人。如倪端的《聘龐圖》、商喜的《關羽擒將圖》、李在的《琴高乘鯉圖》等等人物故事畫,同時在宮廷畫派中還有大量如《漢文帝止輦受諫圖》、《唐太宗納魏臣十思硫圖》之類的宣傳倫理綱常的作品。

總之,在明代前半期,宮廷繪畫在畫壇上占了領導地位,山水畫從宮廷繪畫中形成浙派,花鳥畫發展也有了重要的曆史意義,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浙派先驅

浙派是以地域而取名的—個畫派,其畫風上追南宋院體山水畫家馬遠、夏圭以及李唐、劉鬆年的畫派風格,馬、夏遺風在浙江一隅的元人孫君澤等人努力下得以延續,元末明初的王履以及明韌的沈希遠諸家接承了這一畫風,至戴進、吳偉時終於形成了畫壇上的浙派,並盛行一時。

王履(1332—約1402),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江蘇昆山人。生於元代至順三年。王履是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學醫於義烏的朱顏修,深得其醫術,著有《醫經溯洄集》、《百病勾玄》,《醫韻統》等醫學著述。同時王履又是一位頗有見地的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其繪畫早年取法於馬遠、夏圭,認為馬、夏畫派“粗也而不失於俗,細也而不流於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明洪武十五年(1382)前後,王履已50多歲,遊曆華山,深感要師法自然,便“以紙筆自隨,遇勝則貌”,神會心得,自出意匠,幾經精心構思,創作出40餘幅《華山圖》,並自題詩、序,記和敘等合成一冊,畫麵構圖繁密,岩石峰巒筆法勾勒曲直兼用,方中帶圓,變化萬端,筆墨技法用馬遠,夏圭的斧劈皴兼範寬的雨點皴而略具變化,取華山之神骨,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貌。因此,王履在繪畫上明確提出:“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其《華山圖》深得華山的骨氣神韻,當然,也有未盡群峰跌宕連貫之體勢的遺憾,他被認為是浙派的先驅。

沈希遠,江蘇昆山人,洪武年間(1368—1398)授中書舍人。山水畫以馬遠為師,得其筆法,其作品對明初宮廷繪畫與浙派都有直接的影響。

浙派代表畫家戴進

戴進(1388—1462年),字文進,號靜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初為銀工,後改習繪畫,很快即有名畫。他一生坎坷,被薦入宮卻遭誣陷,隻得流落江湖,在北京、杭州等地賣畫為生,終於“卒死窮途”。戴進的山水以取法南宋馬、夏為主,上溯北宋李、郭,並及元人,出入各家,顯示出豐富多樣的風貌,並能“變南宋渾厚沉鬱之趣,成健拔勁銳一體”,終自成家。他的山水畫比南宋人措景豐富,較元人多生活實感,大多構圖剪裁精當而境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於質感,筆墨勁健而法度謹嚴,格調灑脫而清爽雋逸。他尤善於在山水實境中安排略有情節的人物活動,粗看有氣勢,可“臥遊”,細看又有情味。

取材於曆史故事的《三顧茅廬圖》、描寫現實生活風情的《春遊晚歸圖》,無不如此,這種山水畫,實質上是以山水為主的山水人物畫。山水畫之外,戴進也工人物、花鳥,其人物畫和花鳥畫在取材與畫法上都較少逾越西宋藩籬,繼承多於創造,雖殊少新意,但極見功力。人物畫作品有早期的《達摩六代祖師像》,畫法出自李唐、劉鬆年,筆墨工整勁秀,嚴謹有法。花鳥畫有《蜀葵蛺蝶圖》,也為早年作品,用筆工細,敷色雅麗。當時宮廷內外,追隨戴進畫風者極多,如夏芷、李在、朱端等人,論者乃以戴進的籍貫,稱這一派為“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