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西畫(2 / 3)

李叔同多才多藝,作畫、做事,都有一定的開拓性,他於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現存其作品有《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以及《水彩》等。

李毅士(1886—1942年),原名李祖鴻,江蘇武進人。1903年赴日,1907年轉赴英國學習物理,後學繪畫,大約1917年回國。1918年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成立時被聘為黑白畫導師,並任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主任。1929年前後任教南京中央大學藝術係、建築係。其畫風寫實,多以古代人物故事為題材作畫。代表作有《長恨歌畫意》、《宮怨圖》。

吳法鼎(1888—1924年),名新吾,河南信陽人。前清以貢生人北京協學館研習經濟和法文。1911年受河南選派出國學習法律,到法國後改學美術,得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本科畢業證書,1919年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油畫導師,北京美術專科學校教務長,並與李毅士組織阿波羅學會。1923年辭去北京美專教職趕上海美專任教,不幸於1924年在寧滬列車上暴病而卒。代表作有《湖景》等。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屺亭橋村人。其父為裁縫,亦能畫,家貧苦。徐悲鴻十歲左右,隨父學畫,常隨父親跑遍無錫、常州等縣村鎮鬻賣字畫。生活的艱辛使年少的他深知民間的疾苦,十餘歲時就有憂國憂民之思。其畫上常題“神州少年”,以示抱負。貧苦的生活磨練了他的意誌,使他變得更堅強。

十九歲時,其父去世,徐悲鴻隻身前往上海謀生,碰壁而回。後又去上海,畫了一匹馬寄給當時上海的審美館負責人高劍父、1919年由政府振往法國留學,先入徐粱畫院學素描,後考入巴黎美術學校,老師是曆史畫家弗拉孟。徐悲鴻在校學習成績一直優秀。1920年結識法國著名寫實主義大師達仰,從此就學於他門下。在此學習期間,他還去過德國、瑞士與意大利。在歐洲留學,由於經濟困難,他常靠半工半讀來堅持學習,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在困境中對藝術仍孜孜以求。由於過於勤奮及饑寒交迫,致使他患上了腸痙攣症,作畫時常疼痛難持。他曾在一幅素描上寫道:“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乃痛不可支也。”

1927年,徐悲鴻回國,任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1928年兼南國藝術學院美術係主任,與田漢,歐陽予倩推行現實主義藝術。1929年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與齊白石訂交,對齊很敬重,並聘其為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教授。同年,回南京任中央大學教授。

1933年,應巴黎國立美術館邀請去法國舉辦中國近代美展,又在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等國舉辦中國繪畫展。1934年,趕前蘇聯舉辦中國畫展。抗戰爆發後,他隨中央大學內遷,到重慶。後於新加坡舉行畫展,將賣畫所得,盡數捐獻國家。1939年徐悲鴻又應印度詩人泰戈爾邀請訪問印度。1942年回國,他畫了《放下你的鞭子》一畫,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進行抗日。

抗戰勝利後,徐悲鴻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積極進行教學改革。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並出席了第一屆世界和平大會。可惜,1953年,年僅五十八歲的徐悲鴻病逝;徐悲鴻在繪畫創作與美術教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堪稱一代大師。在藝術上,徐悲鴻是一位寫實主義者。由於他從西方學習油畫而歸,所以非常重視繪畫中造型的準確,他的章描與油畫是很出色的。他認定“素描寫生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堅定不移地實踐與倡導寫實主義的繪畫道路。其作品大多是對現實生活的有感而發,有些是曆史畫,但都具有現實意義。如他作《田橫五百壯士》、《奚我後》、《愚公移山》等,都是如此。

他對中國畫進行了中西融合的大膽革新,他把中國畫傳統的一切程式拋開,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少量的傳統畫法,在以素描為基礎的情況下來規劃畫畫與塑造形象,亦即以西洋畫法來改造中國畫,這種方法雖然亦有其缺憾,但是在精神氣質與審美趣味上,更具有民族色彩,在技巧上也遠比生硬拚湊的“中西合璧”之作更為高明,故而在解放後得到了大發展。

徐悲鴻還是一名傑出的美術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來培養與扶植美術人才。他的素描教學,一度在全國最有權威,影響至深至大。徐悲鴻平日誨人不倦,總是以德育、美育來帶動美術課的教學,不少當今知名的畫家,都是得到他的幫助而成長起來的。

林風眠(1900—1991年),廣東梅縣人,出身在一個石匠家庭。1918年畢業於梅州中學,同年加入蔡元培、吳玉章等創辦的勤工儉學赴法留學會。1920年2月入法國第戎美術學校學習,受到校長楊西斯(Yancesse)的青睞並推薦他到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柯羅蒙(cormon)工作室學油畫。1925年冬回國,被教育總長易培基聘任為國立北京藝專校長。1926年舉行首次個人畫展。1927年積極倡導新藝術,發起舉辦藝術大會,受到北洋軍閥的破壞。1928年在杭州西湖籌建同立藝術院,後改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任校長至1938年,定居杭州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