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畫主要是指由西方傳入我國的油畫,也包括伴隨著油畫而來的素描、水彩、水粉畫。西畫傳入我國,有兩種途徑:一是外國人向我們輸送西方美術;二是我們派留學生主動去學習、借鑒西方美術。
油畫的東來,可以上溯至晚明萬曆七年(1579年),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羅明爾堅來華,他帶來了“聖像”。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傳教士利馬竇到南京、北京時,又帶來了西方的繪畫、雕刻等。到了清代,康熙時有意大利油畫家到中國來,至乾隆時,更多的西洋畫家湧入,諸如朗世寧、艾啟蒙、王致誠、安德意等,都是有名的油畫家。嘉慶、道光時期,西方的油畫家隨著傳教土到中國來,直接推銷他們的油畫。如英國畫家錢利納,常去珠江兩岸寫生,竟以賣畫終老。光緒時,有一位美國女畫家卡爾,曾經為慈禧畫油畫肖像。她的活動隻在宮廷內部,與當時的中國民間沒有什麼接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南京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創立,並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立了最早的西畫專科,聘請外國教員講授油畫。
西畫之所以能夠在我國盛行起來,西方的輸入是一方麵,同時也是我們那個時代的要求。當時,國人學習西畫,也是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方法,來改變我們自己傳統繪畫中的一些弊端,探索中國畫的出路。
西畫東漸的另一途徑,就是我國留學生到國外去學習。我國自辛亥革命前後至建國前出國學習西畫的畫家,去歐美的有:李鐵夫、李毅士、吳法鼎、李超士、馮鋼伯、方君壁、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周碧初、顏文樑、常書鴻、常玉、呂斯百、陳士文、秦宣夫、吳作人、唐一禾、周方白、林文錚、吳大羽、李風白、蔡威廉、胡善餘、趙無極、呂霞光、吳冠中、劉文清、蔣仁等;去日本、歐洲考察學習西畫的有劉海粟;去日本學習的主要有:李叔同、王悅之、許敦穀、陳抱一、胡根天、餘寄凡、王濟遠、關良、許幸之、倪貽德、豐子愷、衛天霖、劉汝醴、俞成輝、王式廓等。
在20世紀裏,油畫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並逐漸形成了具有我們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同時,對於西畫的學習,也帶來了國畫的變化與進步。
西畫東漸
“西畫東漸”從傳教士活動就已開始。利瑪竇於1600年(明萬曆廿八年)呈送神宗皇帝的麥表說:“謹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經一本,珍珠鑲嵌十字架一座……奉獻於禦前。物雖不腆,然從極西貢來,差足異耳。”薑紹聲在《無聲詩史》中記載:“利瑪竇攜來西域天主教像,乃女人抱一嬰兒,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其端嚴娟秀,中國畫工,無由措手。”曾在清官活動的傳教士畫家郎世寧、艾啟蒙、王致誠,都有這類風格的作品遺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南京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創立,並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立了最早的西畫專科,聘請外國教員講授油畫。
西畫之所以能夠在我國盛行起來,西方的輸入是一方麵,同時也是我們那個時代的要求。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我國處於被外國帝國主義列強蹂躪、瓜分的落後局麵,一些具有革新思想的人,希望中國在政治、經濟上改革,使中國變得強大,不再受外國列強欺淩。當然,文化上也需要改革。當時,我國封建社會閉關自守的大門已被打開,各種新思想大量湧進,國人在比較中西方的差異時,意識到西方在許多方麵的先進,於是向西方學習成為許多國人的共識。當時,國人學習西畫,也是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方法,來改變我們自己傳統繪畫中的一些弊端,探索中國畫的出路。
於是西畫東漸的另一途徑,就是我國留學生到國外去學習。我國自辛亥革命前後至建國前出國學習西畫的畫家,去歐美的有:李鐵夫、李毅士、吳法鼎、李超士、馮鋼伯、方君壁、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周碧初、龐薰琹、顏文樑、常書鴻、常玉、呂斯百、陳士文、秦宣夫、吳作人、唐一禾、周方白、林文錚、吳大羽、李風白、蔡威廉、方幹民、胡善餘、趙無極、呂霞光、吳冠中、劉文清、蔣仁等;去日本、歐洲考察學習西畫的有劉海粟;去日本學習的主要有:李叔同、王悅之、許敦穀、陳抱一、胡根天、餘寄凡、王濟遠、關良、許幸之、倪貽德、豐子愷、衛天霖、劉汝醴、王式廓等
在20世紀裏,油畫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並逐漸形成了具有我們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同時,對於西畫的學習,也帶來了國畫的變化與進步。
近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
李鐵夫(1869—1952),原名玉田,廣東鶴山人。光緒十三年(1887年)赴西歐,入英國阿靈頓美術學校學習,不久又進紐約大學,1905年至1925年間,李鐵夫先後隨美國畫家蔡斯和沙金學油畫,深受寫意主義的影響。
李鐵夫的油畫遵循19世紀歐洲學院派的藝術風格,但在創作上,他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畫,並富有東方情調。他不僅擅長油畫,對於水彩畫、鋼筆畫、粉筆畫也無所不精,且擅長雕塑與鑄像。
李鐵夫在我國近代美術史上是最先出國留學的畫家,一生獻身於藝術,以任職教授終身。他的代表作主要有《音樂家》、《老教師》、《少女》等,有《李鐵夫畫集》出版。
李叔同(1880—1942),名岸,號息翁,出家為僧後,法名演音,號弘一。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卒於福建泉州。其父為道光進士,母亦善詩文,李叔同從小跟隨母親學習。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專攻油畫,從日本著名油畫家黑田清輝學畫,同時,他又學習音樂。1910年畢業回國,初任天津直隸模範工業學堂圖畫教員。民國元年(1912年)任上海《太平洋報》畫刊主編,繪製過不少裝飾圖案,又與柳亞子等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後又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教授。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潘天壽都是他的學生。1918年,他三十九歲這一年,於杭州虎跑寺出家,放棄繪畫,但是堅持書法,並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