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雕塑與工藝(1 / 3)

鴉片戰爭後,附屬於宮殿、府第、廟宇、陵墓前的傳統儀衛性雕刻隨著它的建築主體退出曆史舞台而逐漸沒落。宗教雕塑由於科學文明的倡導被列為迷信對象,但在邊遠地區,宗教雕塑仍有創作並向世俗化方向發展。小型玩賞性雕塑和工藝裝飾性雕塑則持續發展,特別是紮根民間的創作仍保持著特有的生命力。

辛亥革命以後,出國學習雕塑的留學生帶回了西方的雕塑技法和觀念,雕塑轉向表現當時的英雄人物,進入了新的時期。

雕塑

小型玩賞性雕塑

廣東佛山石灣的陶器生產始於宋代,到了清末,當地一些知識分子,如黃炳(1815—1894年)、陳渭岩(約1871—1926年)和潘玉書(?—1935年)等也投身於陶塑藝術的創作。他們根據本地陶器胎粗釉厚的特點,創造性地吸收唐三彩、鈞瓷和寫意畫的工藝技巧,充分利用窯變,從而取得了石灣陶塑非常獨特的藝術風貌。石灣陶塑取材多是漁、樵、耕、讀,還有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具體人物,如李白、杜甫、李逵、魯智深、達摩和鍾馗等。它成為廣東一帶千家萬戶廳堂和書齋案頭的主要擺設。

惠山是泥塑的重要產地。清代中期以後,惠山泥人出現了豐富多采的戲文和風俗故事題材,還有“大阿福”、“小阿福”等泥娃娃,深受群眾喜愛。

在“手捏戲文”捏塑和彩繪的創造和發展中,周阿生和丁阿金是兩位重要的奠基人。周阿生(1832—1912年),又名周生官,他的作品深受佛塑影響,尤以京劇“戲文”與財神最為精彩。這些作品布局嚴謹,處理簡潔,有濃厚的裝飾趣味。鹹豐、同治年間創作的大型泥人《蟠桃會》是他的代表作品。丁阿金(1839—1922年),原名丁蘭亭,他的創作以昆腔戲為主,《出差》、《挑簾》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善於通過戲劇衝突刻畫人物。他尤其長於影繪,輕描淡寫,筆簡意足,寥寥幾筆就活現對象的神情態度。

在辛亥革命前的半個世紀是惠山泥塑的興盛期,品種增多,產量擴大,特別是發展了手捏戲文的形式,製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還有大量“耍貨”。“耍貨”一般稱為“粗貨”,手捏戲文稱為“細貨”。粗貨銷往江蘇省的廣大農村,細貨銷售到無錫、上海、崑山等地,甚至流入宮廷,傳至海外,很受歡迎。

晚清案頭泥塑的代表人物是天津的張長林(1826—1906年)。張長林,字明山,原籍浙江紹興,8歲隨父學藝,13歲開始獨立創作,至18歲時名聲大噪,人稱“泥人張”。張明山出身社會底層,熟悉市民生活風尚,他在生活中練就的袖裏捏像的寫生功夫為其積累了大量生動的創作素材。平常他喜與文人交往,善於通過自己的研究吸收中國傳統藝術如戲劇、繪畫、碑刻、文學等的有益因素,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充實自身的藝術表現力及文化素養。在他一生創作的大量作品中,既有形神畢肖的人物塑像如《嚴仁波》等,又有具有生活趣味的民俗風情如《殯儀式》等,還有對充滿詩情畫意和戲劇衝突的古典文學、民間傳說的片斷演繹,如《惜春作畫》等。從這些取材廣泛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張明山的泥人既飽含世俗的生活情趣,又富於雅致的文化氣息,它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對象當不是偶然的。但是張明山所作的人物多半重視正麵描寫,背麵加工少,作為立體的雕塑品來看,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這一缺憾在張明山之子、“泥人張”第二代傳人張兆榮那裏得到了改進和克服。

第二代張兆榮(1863—1954年),字玉亭。13歲開始泥塑藝術創作,作品題材主要集中在三百六十行及紅樓夢、麻姑等,藝術風格在第一代寫實的基礎上傾向寫意,並且突破了張明山靜態刻畫模式,善於在動態中捕捉和表現對象的思想感情。他特別喜歡用實物裝飾泥人和環境,但這種追求逼真的效果略有損於泥塑獨有的品質。代表作為《漁家女》。第三代張景祜,都從幼年起隨父學藝,一代一代延續至今。

泥人張以其敏稅的觀察力,善於抓住對象本質特征,以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為對象傳神,曾受到畫家徐悲鴻的高度讚賞,稱為:“雖楊惠之不足過也。”

泥人張延續至今,傳人已不限於張姓子弟,對於泥人張直塑對象血肉精神的高潮能力和技巧,畫家徐悲鴻曾經欽佩的說:“雖楊惠之不足過也。”

雕塑家及其作品

王子雲(1897—1990年),原名青路,以字行,安徽蕭縣人。早年就讀於上海美專及北京美術學校,在畢業從事了數年美術教育、建設工作後,於1931年自費留學法國,先後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係和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校裝飾雕塑係學習,1937年回國。歸國後的王子雲雖然大部分時間在高校任教,但是與我國早期的其他雕塑留學生進行雕塑教學和創作實踐的專業方向不同,他將研究的精力和重點放在了中國美術史特別是雕塑史的研究和古代文物遺產的考察上,尤其是在1940年,他率領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采取測繪、攝影等現代科學方法對陝、豫、甘、青等省文物遺跡進行了近四年的係統考察,所獲資料和成果在中國美術史學科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金發(1900—1974年),原名淑良,廣東梅縣人。1919年赴法國留學,人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雕塑,1924年回國。1928年被國立藝術院聘為雕塑係主任、教授,同年創辦《美育》,積極介紹西方的文藝作品。1930年出任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校長。40年代一度離開雕塑事業從政,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外交官。1949年以後定居美國直至逝世。

李金發創作的《蔡元培頭像》、《黃少強頭像》、《伍廷芳坐像》、《鄧仲元銅像》以及為上海南京戲院創作的表現音樂舞蹈的大型浮雕等作品,與他的教學主張一脈相承。他強調寫實的基本功訓練,提倡藝術的科學性表現,在雕塑領域反映出他對“藝術與科學”的認識和追求。但有趣的是,作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鼻祖,李金發的詩作幾至“沒有一首可以完全教人理解”,這與他的寫實主義雕塑反差極大。劉海粟認為他這種矛盾的和諧並存,說明了“五四時代青年們世界觀的複雜性。”其實從李金發的學習背景、當時中國的現實以及雇主的要求等諸多方麵來看,李金發雕塑的寫實性也是符合邏輯的。

劉開渠(1904—1993年),原名劉大田,安徽省蕭縣劉窯村人。1918年考入蕭縣高等小學,師從美術老師王子雲。後又考入北京國立美術學校。在校期間,學習刻苦勤奮,曾與同學組織“心琴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