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雕塑與工藝(2 / 3)

1927年畢業後到南京,在蔡元培主持的大學院刻蠟版。1928年,國立西湖藝術院成立,應請任教授兼圖書館主任。同年8月,在蔡元培幫助下從上海出發去法國,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係,師從法國著名雕塑家讓·樸舍教授。1933年,在巴黎發起成立“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參加者有曾竹韶、王臨乙、李韻笙、唐一禾、常書鴻、陳芝秀、陳策雲、周圭、虞炳烈、王子雲、鄭可等二十多人。回國後任杭州藝專雕塑教授。1946年抗戰勝利後,任上海公務局園林管理處技工,負責園林和廣場的美術設計工作。

建國後,任上海市美協主席、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在杭州期間兼任杭州市副市長,分管城市建設。後調入北京,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處處長、雕塑組組長,又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館館長等職。

劉開渠的雕塑作品比較多,他除了教學而外,全心投入他熱愛的雕塑事業中。

劉開渠建國前的重要作品有《一·二八淞滬抗日陣亡戰士紀念碑》、《無名英雄紀念像》、《工農之家》、《孫中山先生銅像》、《王銘章騎馬銅像》,其中能集中反映他這一時期創作追求的是高浮雕《工農之家》。這件作風樸素嚴謹的作品是作者拓展藝術題材、深化創作思想的代表作,在此,歐洲寫實主義的造型語言與中國漢畫像磚的形式因素被有機地結合起來,鮮明地反映並預示著劉開渠雕塑創作中民族性的追求與探索方向。

張充仁,上海市人。出身於民間藝人家庭,從小即喜歡繪畫。1931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油畫高級班學習,1932年又考人該學院雕塑係高級班,得到比利時著名雕塑家隆巴的賞識與指導。1935年畢業時獲得比利時皇帝亞爾培金質獎。1936年回國,在上海舉辦個人作品展,受到好評,同年成立充仁畫室。後任之江大學建築係教授,譯有《藝用人體解剖》。張充仁在雕塑、水彩畫方麵也有很深的造詣。

王臨乙,號黎然,上海市人。1926年考入上海藝專,在李毅士教授工作室學習素描與油畫。後結識徐悲鴻,受到徐悲鴻的賞識與鼓勵,他於1928年轉入中央大學學習,兼做徐悲鴻助手。1929年赴法,同年冬考入裏昂國立美術學校,插班三年級學習雕塑。1930年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係,學習並汲取了不少哥特式雕塑的有益因素,多次獲得一等獎和龔古爾美術獎。抗戰前夕,王臨乙偕妻子王合內(1912—2000年,原名ReneeJune?Nikel,雕塑家)回國,兩人同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從此夫婦二人一直紮根於雕塑教育崗位。

王臨乙在建國以前創作的《汪精衛、陳碧君跪像》及浮雕《大禹治水》曾同時展出於1942年在重慶舉辦的全國美展。

滑田友(1901—1986年),江蘇淮陰人。早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六師範美術係,後到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30年代初曾參加江蘇吳且用直唐塑羅漢的修複工作。1933年赴法留學,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雕塑,畢業後繼續在法國從事雕塑創作和研究。滑田友在長達15年的留法藝術生涯中,創作了《母愛》、《沉思》、《轟炸》等一批優秀的作品。撫麵而立陷入“沉思”的裸體男青年像是一件榮獲巴黎春季沙龍金質獎章的作品,它集中反映了滑田友對法國學院雕塑教育規範的理解和運用。揭露日寇暴行的《轟炸》具有更純粹的創作性質,從這件被當時法國教育部收購的、構圖緊湊的作品中,可以很明確地看到雕塑家比較注重對中國傳統雕塑造型特色的顯現,單純、質樸、概括、深沉。滑田友的這種在提煉取舍中不失西方寫實精髓而又強調中國神韻的創作,受到當時法國雕塑界的關注。1948年,滑田友應徐悲鴻邀請,回國任北平國立藝專教授。

隨著雕塑家的努力和雕塑創作的發展,雕塑作品也開始出現在展覽會上。早在1931年杭州一八藝社在上海虹口《每日新聞》社舉辦的美術展覽會上就展出了五六件雕塑作品,這被認為是雕塑出現在展覽會上的最早記載。到1937年在國立美術陳列館(今江蘇省美術館)舉辦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上,也展出了滕白也、金學成、劉開渠、張充仁等人創作的17件雕塑作品。從這一點也可以大體反映出新型雕塑自20年代出現,到30年代已發展成為可以在全國美展上占一席之地的創作整體。

第二節工藝

19世紀40年代以後,我國的工藝生產一方麵由於帝國主義對原料的占有掠奪,洋布洋瓷等工業產品的傾銷衝擊,以及封建生產關係解體引起的風尚和趣味的轉變,導致民間傳統手工藝生產呈日薄西山之勢。但某些民間手工藝產品以及對材料、做工要求極為考究的傳統宮廷手工藝製作,一度生產轉向外銷,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另一方麵,隨著商業經濟和現代機器生產的緩慢發展,一些現代工藝美術品種開始萌芽,廣告、裝潢等工商業美術有所發展,出現了有組織的工商業美術行業協會。

近現代書籍裝幀和裝潢美術

魯迅特別重視書籍裝幀的質量和品位,並以此為“讀書之樂”的重要方麵。他經常自己親自設計封麵和繪製插圖,善於有效運用構成書籍的一切因素,從封麵設計到插圖選用、從文字處理到版式布局,從紙張品色到切口毛邊等等,通過綜合把握,吸收運用中國古籍裝幀、插圖和國外版畫的語言構成因素,把書籍藝術化和文化。如他為自己的著作《呐喊》、《華蓋集續編》,譯作《小彼得》、《壁下譯叢》,畫集《引玉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木刻紀程(壹)》,刊物《萌芽》、《奔流》、《前哨》等書刊進行了包裝設計,在單純、明快、樸素、大方的設計風格中,注意生發和創造中國的民族氣派,具有一種中國書籍文化的特有氣度和視覺效果。

陶元慶(1893—1929年),字璿卿,浙江紹興人。他常受魯迅委托設計封麵,魯迅譯著《苦悶的象征》的封麵就是他的處女作,《彷徨》、《墳》、《朝花夕拾》等魯迅經典名篇的封麵也都出自陶元慶的手筆。特別是《彷徨》,封麵以粗獷有力的線條和塊麵做設計處理,有單純樸實的木刻風味。魯迅對陶元慶的這幀封麵設計評價很高,他在致陶元慶的信中說,《彷徨》的書麵“實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動”。魯迅這種就具體問題發表意見對陶元慶的設計走向成熟是有很大助益的。在大量的設計實踐中,陶元慶的封麵設計逐步形成了具有概括簡練的渾厚氣質,同時又吸收了西方幾何形體結構的裝飾風格,構圖新穎、色調明快、簡潔有力,富有裝飾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