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裝潢美術的題材很廣闊,從中也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或中或西、不中不西的雜燴特色。其中既有動植物、器物紋樣如花鳥、鼎彝,文字圖案如福、壽、喜,風光傳說如西湖、嫦娥等傳統圖案題材,也有殖民色彩濃重的洋化圖案甚或不堪人目的圖案糟粕。可貴的是,在反帝反封建鬥爭中,也出現了具有民族覺醒和自強意識的醒獅、富強、中華、長城和抵羊等題材的圖案,這類圖案是近現代工藝美術在日趨衰敗中出現的具有進步意義的新內容,也是特定曆史時期工藝美術折射民族內憂外患以求振興奮發的含蓄表現。
近現代工藝美術家
和繪畫、雕塑領域相仿,近代工藝美術名家大多有出國留學的經曆,他們或是專攻,或是兼擅,回國後在我國近現代工藝美術教育體係的初創階段,注重理論聯係實際地開拓和積累。為我國工藝美術事業的近現代發展做出了許多富有意義的奠基工作。
朱啟鈐(1872—1964年),字桂辛,號蠖公,貴州紫江人。早年曾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等職。辛亥革命後,任內務總長、代理內閣總理等職。1916年退出政界,從事文化活動。1930年在北京創辦中國營造學社。他在整理出版工藝美術史料上有傑出貢獻,著有《絲繡筆記》二卷、《女紅傳征略》一卷、《存素堂絲繡錄》二卷、《清內府藏刻絲繡線書畫錄》二卷、《漆書》九卷、《哲匠錄》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927年,他主持刊行了在日本流傳的我國明代漆器匠師黃成撰寫的《髹飾錄》抄本,不僅使這部佚書得以在祖國重新問世,而且為漆器藝術的恢複與發展提供了可資參考研究的前人資料。
陳之佛(1896—1962年),號雪翁,又名陳紹本、陳傑,浙江餘姚滸山(今慈溪)人。1916年畢業於杭州甲種工業學校機織科並留校教授圖案課。1919年作為官費生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是我國第一個到日本學習工藝美術的留學生。期間曾有作品參加日本的工藝、美術展覽並獲獎。1923年畢業回國後曾在上海創辦尚美圖案館,後受聘為上海東方藝術專科學校圖案科主任和上海藝術大學教授,同時為《東方雜誌》等刊物及天馬書店的出版物進行裝幀設計。自1928年至抗戰前,先後任教於廣州美術專科學校圖案科、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南京中央大學藝術係,分別講授圖案、美術史、色彩學、藝用人體解剖學等課程。抗戰期間隨中央大學內遷四川,並曾出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後辭職。1945年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被聘為聯合國文教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兼美術組專員。他對我國早期工藝美術教學走向係統化做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30年代他撰寫的《圖案法ABC》、《表號圖案》、《圖案教材》等一批教材性質的著作,為工藝美術教學提供了可規範學習的基礎知識和理論。
雷圭元(1906—1989年),字悅軒,江蘇鬆江人。1927年畢業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圖案係,師從焦白嚴、黃懷英及日本教員鹿島英二。翌年,赴杭州國立藝術院任教。1929年自費赴法留學研究染織美術與漆畫工藝。1931年回國後任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此後終生從事美術和工藝美術的教育工作。建國前有油畫《種瓜得瓜》以及漆畫、蠟染及室內裝飾等分別參加了全國美展和全國工商美術展覽會。雷圭元在教學上一反學院式的教學,善於采用民間題材、民間材料為民間創作,這種以民間為主的教學內容和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當時在杭州國立藝專圖案係就已成為鼎立的一派。另外他還結合實踐和實際的需要,在建國前撰寫了《工藝美術技法講話》和《新圖案學》,為我國早期工藝美術教學初建奠定了基礎。
龐薰琹,在美術和工藝美術領域的成就都比較突出。就工藝美術而言,他非常重視對我國古代裝飾紋樣和民族紋樣進行挖掘整理,特別是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流亡雲南、四川的那一段時間裏,他在搜集、描繪彩陶紋樣,殷、周、戰國時期紋樣,漢畫像石、畫像磚紋樣以及雲、貴地區少數民族裝飾紋樣的基礎上,編訂了《中國圖案集》和《工藝美術集》,在對民族圖案的研究中,龐薰琹不僅認識到“圖案的目的是美化人生”,同時更進一步看到了流淌其間的那種活潑、勇敢、正直的民族精神,看到了圖案“有時成為爭取生存的武器”的積極意義。
沈福文(1906—2000年),福建詔安人,1924—1933年先後就讀於廈門集美師範、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因參與“一八藝社”進步活動而被開除)和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油畫係。畢業後曾因組織平津木刻研究會和全國第一次木刻展覽會等進步藝術活動被捕入獄。1935年赴日本東京高等美術學校,在漆工科鬆田權六教授的鬆田漆藝研究所學習漆工藝術。1938年回國後任國立藝專教授。1939年與龐薰琹、李有行、雷圭元等人在四川成都合創中華工藝社,同年其漆作與劉開渠、吳作人的作品獲國民政府教育部金獎。翌年又與李有行創辦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並兼任應用藝術科主任、教授,此後即一直在四川從事工藝美術教育工作。在具體教學中,他主張理論聯係實踐,要求創意設計與實際製作結合,反對脫離實踐的紙上談兵。在創作上,他既重視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也重視學習外國先進技藝,在40年代曾創造性地將敦煌圖案製成一百多件漆藝作品,對媒介材料和傳統文化的互動生發關係進行了有益的嚐試和探索。
鄭可(1906—1987年),廣東新會人。1927年留法,畢業於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巴黎工藝美術學校。1934年回國後任廣州勳勤大學建築係教授,講授室內裝飾。1937年在新加坡從事家具設計。1940年在香港開辦工藝美術工廠。1951年返回內地後長期從事工藝美術教學和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