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近現代的中國,戰爭頻繁,社會動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封建主義的殘餘,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國人民百餘年來,與這些反動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經曆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與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隨著社會的變化與革命鬥爭的發展,我國美術與其他文藝一樣,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沿海城市的出現,上海、廣州、天津等現代化城市的形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工商業資本的繁榮,促進了新的繪畫市場的形成。繪畫供求關係在變化,人們的審美趣味在改變,美術的社會功能也和過去不同了。
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對美術的普及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印刷術的更新,使古代木版印刷相形見絀。新聞報刊的流行,為美術作品的傳播開辟了新的途徑。書籍裝幀、插圖與諷刺畫,逐漸發展成新的美術專業。
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這些偉大的鬥爭,都促進了美術的發展。太平天國的壁畫創作是清末最集中、最活躍的美術創作活動。在“五四”以前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派思想和舊民主主義的文化思想都曾對美術事業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西方模式興辦新的美術學校並選派留學生出國學習,推動了西方美術在中國流行;一些思想家、理論家發表的改革中國美術的文章,衝擊著幾千年來的舊的觀念,呼喚著中國美術的複興。蔡元培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是突出的代表。美育成為當時新美術運動的中心議題,意圖通過提倡美育確定美術的社會價值和美術家的社會地位,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背景條件下,實施美育困難重重。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由魯迅、馮雪峰等人翻譯介紹到中國。受到國內政治鬥爭形勢的影響,從30年代初蓬勃興起的左翼文藝運動,高舉起文藝大眾化的旗幟,隨著抗日救國運動的展開,越來越多的美術家將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擺在藝術活動的首位,從開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宣傳活動,到投身於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實際鬥爭,深人群眾生活,了解社會,藝術家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藝術作品成為時代的民族精神的體現。特別是在抗日根據地的美術家,以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鬥爭生活,塑造了許多新的人物形象,揭開了美術史嶄新的一頁。但是它是萌芽的、幼小的,是許多前輩冒著生命危險,甚至是付出犧牲換來的,是有生命力的,是美術的新傳統,它需要在反複的實踐中發展。
中國古代稱繪畫或為丹青或為水墨,自從近代西洋畫大量傳入後,才對應出現特指中國傳統繪畫的名稱“中國畫”,以示中外繪畫的區別。因受外來藝術的衝擊,中國畫壇傳統繪畫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發生變化,逐步向多元、多樣化發展。從時代的要求看,近代中國畫雖然受到壓製和排斥,但是在廣泛吸收、借鑒多方麵藝術影響的同時,它依然按照自身的藝術規律富有生命力地發展著。
上海畫派
上海作為高度發達的商業城市,在近代中國文化領域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時的海派繪畫就集中於此。同時,江、浙一帶的畫家也紛紛到上海定居賣畫,上海因之成為一個繪畫重地。據1934年出版的《海上墨林》(楊逸著)的不完全統計,當時生活在上海的書畫家多達741人。
由於上海廣泛地接觸外來新鮮事物以及內地各個層麵的文化,畫家也就適應這種獨特的環境,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海派的藝術作風一直在不斷開拓,不斷變化,表現的形式也多種多樣。
當時上海重要的繪畫活動團體“海上題襟館金石畫會”,在上海是很有名的。該會成立於清末光緒中葉,結束於1926年,會館初在福州路,後遷至汕頭路,最後遷至浙江路西首的一個裏弄。會員常常於晚間到會館聚會晤談,互相觀看各人收藏的珍貴書畫,也常常就某一藝術問題進行爭論,是一個自由的藝術團體。該畫會的首任會長是汪洵,副會長就是吳昌碩。當時計有會員70多人,黃賓虹、錢瘦鐵、諸聞韻等都參加了這個組織。
西泠印社,1904年由丁仁、王褆、葉為銘、吳隱等創辦於浙江杭州孤山,因地處西泠而以“西泠印社”命名。這是一個專門研究篆刻、書、畫的學術團體,在國內乃至國外都享有盛名。
白社,成立於1932年春夏之交,由潘天壽發起,是一個進行國畫創作與研究的群眾性學術團體,參加者還有諸聞韻、吳茀之、張書旗、鄭振鐸,共五人。他們先後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舉辦過畫展,出版有《白社畫集》,在江浙一帶很有影響,1937年停止活動。
其他團體還有“海上書畫會”、“豫園書畫善會”、“萍花書畫社”等。海上書畫會由黃賓虹、葉恭綽、陸丹林等發起組織成立,創辦過《國畫月刊》。萍花書畫社,因其社員正好九人,又名“萍花九友”,其九人是吳大澄、顧若波、陸恢、胡公壽、錢惠安、倪墨耕、吳秋農、全心蘭、吳石仙等。
30年代初,“上海藝苑研究所”又舉辦了“中西繪畫展覽”,並出版了《藝苑》美術展覽專號,卷首語由金啟靜撰文,他認為“藝術是精神文化的最高權威”。當時這個展覽會的口號是“藝術的目的是忠於藝術”,這個口號代表了當時一般畫家的要求,亦即“為良心而藝術”。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指20世紀初,由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首所創立的畫派,該畫派成員都屬於廣東籍,因此有“嶺南畫派”之稱。廣州是近代南中國的一個通商口岸,由於通商,與外界接觸頻繁,能夠吸收許多新鮮事物,無疑對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繪畫上,嶺南畫家們對南宋的馬遠、夏圭獨有心印,對清末本土畫家梨簡、李魁亦很推祟。在技法上,他們吸收“二居”的撞水、撞粉的表現形式,在繼承前人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又有時代的風尚,因此形成獨特的嶺南畫派。
嶺南派的領袖人物高劍父曾在清末廣州畫家居廉門下學習國畫,他又結識法國畫家麥拉,從他那裏學習了西洋素描畫法。1905年,高劍父到日本,以賣畫為生,後進東京“白馬會”(美術研究團體)、太平洋畫會、水彩畫會等,研究東洋的繪畫,因此他萌發了改革中國畫的思想。他主張應該接受中國古代的繪畫傳統,同時吸收西洋的繪畫技法,創革新派繪畫。由於他曾經有過“折衷東西畫派”的提法,所以當時稱嶺南派為折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