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工藝美術(1 / 3)

明清工藝美術品種繁多,大宗的是瓷器、織繡、漆器、金屬工藝、明式家具幾種,其它特種工藝、民間工藝與少數民族工藝也極為發達。

一般而言,在民風工藝與少數民族工藝中,實用經濟與美觀的結合較好,善於化腐朽為神奇的進行巧奪天工的創造,作品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風格質樸健康。在貴族化的工藝品中,雖因物質條件、生產條件優越而有便於發揮工匠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在技藝上達到了難以想象的精巧與熟練,但來自民間的審美觀念卻漸為統治者唯求繁豔細巧的審美意識所取代,經濟實用與美觀相統一的原則也漸為純觀賞又孤立講求技藝的傾向所代替。在繁麗精巧的背後則是精神麵貌的衰靡與杳無生氣

瓷器工藝

明代工藝美術中的陶瓷藝術取得了重要的發展。無淪是官窯還是民窯,其規模和數量部大大超過前代,尤其是地方窯址遍布各地,其中以江西景德鎮,江蘇宜興、浙江龍泉、福建德化、廣東佛山等地的陶瓷生產規模量大,景德鎮出產優質的瓷土原料,水陸交通便利,又集中了當時全國一流的工匠,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因此景德鎮迅速成為了全國的陶瓷中心,其盛況空前,所生產的瓷器胎體薄勻,釉純、色彩鮮豔,紋飾圖樣十分美麗,景德鎮的官窯和民窯的產品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都相當高,其產品不但大量供給宮廷享用,而且行銷祖國的大江南北,還有相當數量的瓷器遠銷亞非歐並國,是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其它窯址有的在傳統產品上繼續發展,有的生產出新品種,像德化窯的白瓷,溫潤如象牙,還製成瓷雕人物,形態逼真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瓷器中的青花,釉裏紅繼續發展並創造出了靳的品種,如雅致優美的鬥彩、繪製精美的琺琅彩、柔潤雅致的粉彩以及燦爛絢麗的五彩都是這—時期的傑作,白釉和單色釉瓷器也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在單色釉中色種較多,如有寶石紅釉、鮮紅釉、孔雀綠釉、黃釉、翠青釉等,色彩或奪目、或鮮豔、或明快、或柔潤,明代陶瓷藝術最能反映成就的是色釉和畫彩的發展。

釉下青花

明代的釉下青花瓷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均有很大提升,青花瓷白地藍花素有色調單純明快的魅力,但各個時期各有其特色,明永樂、宣德之際色澤沉厚濃豔,並帶有黑色結晶斑,明成化前後色調則明快、雅致、均勻,明代早期瓷器上的裝飾圖樣畫風豪放,中期筆意疏簡,晚期趨向精細繁麗,優秀的青花瓷圖案色彩的深淺、濃淡富有層次,具有妙趣橫生、水墨淋漓的藝術效,青花瓷的造型種類日益繁多,器形較大的如瓶、爐、尊、缸,其形體穩重,圖樣紋飾搭配相宜得體。北京昌平縣明定陵出土的大龍缸,直徑達70厘米,為景德鎮所製,瓷器上的雲龍圖案生動鮮明,極具氣勢,無論是從製胎、燒造、上釉、繪彩等各方麵技術,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器形小的如杯盤之類,胎薄如紙,青花與白釉相映生輝,雅致華美,玲瓏迷人。

明代中期還出現了一種釉下青花與釉下彩相結合的新種類,具有豐富的色彩裝飾效果。該瓷器品種采用多種多樣的加彩方法,“鬥彩”是明成化年間取得高度成就的種類,成化“鬥彩”到了明代後期變得非常名貴,文獻記載當時在北京的瓷肆上流傳“成杯一對,值十萬錢”的說法,鬥彩的製作是先用釉下青花畫出主要紋樣,入窯燒造好以後,再在釉上點畫出少許的色彩,或者用多種彩釉覆蓋填染,然後入爐烘烤完成,此類裝飾紋樣多為花果,草蟲、動物、人物等等,現流傳的有少數雞缸、葡萄杯、人物杯等,造型輕盈雅致,色調清潤鮮朗,圖案美觀富有情理,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五彩

明萬曆年間所生產的“五彩”,是彩瓷技術的新發展,五彩釉是釉下青花與多種釉彩結合而成,也有以褐黑色勾描代替青花釉,或直接在釉彩上加以彩繪,多用礬紅、紫、黃、綠等色相互搭配,對比鮮明,強烈濃豔。如萬曆年間燒造的五彩鴛鴦蓮花紋瓶,瓷瓶頸部畫有山石草蟲,瓷瓶的腹部描繪有紅蓮綠葉、翠柳禽鳥和彩色的戲水鴛鴦,所繪圖案文氣、別致。大多數五彩瓷器釉色較厚,用筆豪放不羈,線條遒勁,接近民間風格。五彩瓷器造型中也有變化複雜的品種,如有的瓶身采用鏤空的圖案,以五彩繪出鳳凰在雲間飛翔,再穿插有錦地開光的圖案,玲瓏剔透,代表了明代瓷器的另類風格。五彩瓷器以嘉靖、萬曆年間的作品為最上乘,明代瓷器以彩繪最有名,瓷器上的彩繪裝飾紋樣非常多,龍鳳、珍禽、奇花異草、吉祥圖案、神話風俗等無所不包,

織繡印染

明清時期的染織工藝已經發展到中國古代的最高水平。由於原材料的擴大,朝野的需要,官民競市,生產技術提高,分工細密,加以悠久傳統的積累,這時的染織工藝在絲織、棉織、毛織、麻織、緙絲和印染等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品種之多,內容之豐富,技藝之精巧,樣式之絢麗,風格之多樣,堪稱無與倫比。

明代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立了一整套的管理機構來掌管染織生產。這些機構下屬的染織

所或染織局組織規模相當龐大,織造數量也十分巨大,來自各地的能工巧匠在此輪班服役。與此同時各地民間的染織生產也得到蓬勃發展,品種多樣,產地分布廣泛,對這些民營作坊政府也專設官吏進行管理。

明清兩代的織繡印染紋樣,雖然取材於動物、植物、山水、器用、佛道形象、文字符號等,但大多在圖案組織中以象征、寓意、比擬和諧音的手法,表達一定的吉祥寓意。圖樣有些是帝後與王公大臣專用的,如“蒼龍教子”、“百鳥朝鳳”、“一品當朝”、“太師少獅”等等,旨在誇耀君臨天下或位極人臣的地位;有些是民眾多福、多壽、多子、豐收、有餘、夫婦和、友朋睦的祝願,如“五福捧壽”、“耄耋富貴”、“連生貴子”、“金玉滿堂”、“年年有餘”、“五穀豐登”、“白頭偕老”、“芝蘭之交”等等。這些圖案的母題為人們所知所見,而含義則表達了一定的社會審美意識和生活理想,同時它反映出傳統工藝美術在充分看重實用與美觀相結合的同時,不一律排斥觀念性的特點。

絲織工藝

絲織工藝的百花齊放是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特點之一。從大的品類而言有錦、緞、綢、羅、紗、綾、縐等,而在每種大的品類中又因織造技術、時代與地區風格之異,可分為若幹小的品類。

其中萌發於宋元的緞成為高檔絲織品中最流行的一類。它之所以在絲織品中一躍而上,應與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密切有關。明中期福建匠師林洪的“改機”,造成了織物花紋的正反一致,而在絲織品中加金、銀技術的成熟,以及稍早南京匠師“妝花”技法的創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絲織品中加金、銀的技法,在明代已有織金、加金、刻金等幾種。用金線盤織或摻織在花紋周圍的方法叫“加金”;局部花紋純用金線,其餘則以彩織的稱“刻金”;在各種底色上,以金銀線織出全部花紋為“織金”。所謂“妝花”是指在提花緞的基礎上加織重疊多層次的金銀彩線,“妝花緞”用色不受限製,有時在同一緯絲位置上,織出10種以上的顏色花紋,色彩豐富耐看。而“妝花緞”再參用織金技術,妝花後以扁金絞邊,則織物色彩更加富麗和諧,精美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