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由於緞織物提花工藝與織金技術的高度發展,還出現了暗花緞、閃緞、妝金庫
緞、織金緞、織金妝花緞、遍地金妝花緞、孔雀羽妝花緞等小的品種,爭能鬥勝,各擅勝場。明代產品一般上承元代豪邁粗放的傳統,花大色重,對比強烈,莊重大氣;清代產品則花小色柔,和諧華美。
織錦為曆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種,明清時期在發揮傳統的地方特色上取得了新的成績。
按產地及特色而論,當時有雲錦、宋錦、蜀錦、回回錦、壯錦等品種。雲錦產自南京,質地厚重,花色莊重,在同一色調中使用了自深至淺階梯式減弱的“退暈”,斑斕如天際彩霞,故有“雲錦”之稱;宋錦產於蘇州,質地薄,花紋細,圖案多仿宋代,於嚴謹中求變化,絢麗中見典雅,故有“宋錦”之號;蜀錦則產於四川成都地區,以經向彩條為基礎,交織緯向彩條換色,形成了豐富的紋樣變化與色彩效果,圖案多條格,質地軟薄,適於室內鋪設;回回錦產自西北維吾爾族地區,多用金線織花,華麗絢爛;壯錦為壯族傳統產品,以棉紗為經,以彩絲起花,色彩明快,具有濃鬱的民間特色。
明清時期的絲織品除了上述裝飾製作工藝外,還力圖通過花色搭配、圖案花紋達到豐富多彩又統一和諧的效果。明清絲織品的裝飾紋樣取材廣泛,既有龍鳳鸞凰、“平安如意”、“五穀豐登”等傳統吉祥圖案,也有植物中的花草樹木、稻秫稷麥,動物中的珍禽瑞獸、蜂蝶魚蟲,包羅萬象。明代絲織品的色彩多以色相近乎飽和的紅、黃、藍、綠等色為主調,適當穿插冷灰的中間色,尤其擅長運用黑、白、金、銀等中性顏色勾邊的方法,從而產生爽朗明快而又沉著諧調的效果。清初的絲織品多模仿宋明花色,主調明確,呈色複雜華麗;雍乾後的絲織物,則用色注重暈色渲染,使顏色濃淡得當,自然生動。
刺繡與緙絲
刺繡與緙絲是兩種高級的絲織工藝,遠在宋代即已分化為偏重實用和偏重欣賞的兩大類別。發展到明清,不但實用性的刺繡與緙絲日益繁豔多彩,而且更為突出的現象是欣賞性的刺繡與緙絲愈加繪畫化。
明末的顧繡即是閨閣繡的突出代表,久負盛名。顧繡以追求繪畫效果為能事,創始者為嘉靖時期上海官宦顧名世之妻繆氏。一時有“畫繡”之稱。作品有《花溪漁隱》、《洗馬圖》等。韓希孟曾設帳授徒,故而影響遍及各地。
明清的緙絲與刺繡一樣,追求繪畫性成為一時風氣。自明中葉開始,便出現了摹緙古人書法、名畫和梵像的風尚,由於緙工精巧,既保存了原作的風神,又往往光彩動人,輕重得當,甚於原作。此外緙絲也被用於室內的裝飾、文玩的裝璜和隨身用品的美化。
清代的刺繡,大約可分為南北兩大係統。北繡有灑線繡、衣線繡、輯線繡幾類,流行於北京、山東和東北地區,以實用性刺繡為主,也兼作畫繡。南繡以畫繡成就最著,也兼作實用性刺繡,流行於江南各地,著名的有蘇繡、粵繡、蜀繡和湘繡。蘇繡不但用於繡畫,而且工細的“吳服”也名重一時。當時的刺繡,既有作坊集中生產,又有自產自用的“女紅”,其中的畫繡又稱閨閣繡,作者多是有文化修養、能書工畫的女子。
棉織工藝和麻毛織品
明代棉織工藝最著名的是江南一帶,其中特別是江蘇鬆江。當時曾流行這樣的諺語:“買不盡鬆江布,收不盡魏塘紗。”萬曆以後北方棉布的生產也大大發展起來,西南等少數民族也在棉織品方麵有較大發展。
明代棉織工藝是在元代發展的基礎上,特別是黃道婆使棉紡織技術得到廣泛傳播的情況下,有了迅速提高,品種很多,有標布、扣布、稀布、番布、丁娘子布、尤墩布、衲布、布、綾布、雲布、紫花布、斜文布等等。
明代的麻織工藝,在我國東南地區有較大發展,品種也較多,有麻布、苧布、葛布、布等,著名的產地有江蘇太倉、福建惠安,廣東新會等。毛織工藝在我國西北地區甚為發達,製作精細,以地毯藝術最具特色,這是緣自元代遊牧民族統治者入主中原,開辟了毛織地毯生產的道路。明代仍以北方及西北地區為生產基地,形成了若幹有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的生產中心。
明清時期地毯生產繼續發展,仍以北方、西北為生產基地,形成了若幹有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的生產中心與地方風格,如北京、蒙古、寧夏、西藏、新疆即為主要產地和風格類型。
北京地毯初期受蒙古地毯影響,入清又追摹唐宋工麗淡雅的風格,至乾隆時漸趨繁縟,精工嚴謹有餘,氣度恢弘不足,代表了更多的宮廷趣尚。西藏地毯以藏紅花為染料,色彩鮮
豔為它處所不及;前藏的較古拙寫實,後藏有則受到新疆的影響,樸素雅致。新疆地毯受佛教藝術圖飾與伊斯蘭教藝術風格影響,多呈幾何形圖案,別有一番風味。
明清時期,棉布代替絲麻成了廣大群眾的穿用材料。在廣大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手工印染工藝大有發展,在印花與染花方麵創造了質樸自由而富有裝飾趣味的多種製品。
印染工藝
少數民族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印染品,主要使用的手段是傳統的“絞纈”(紮染)、“蠟和“型板染”。絞纈流行於白族、黎族、藏族、維族等地區,是傳統的印染方法,製作簡易,般是以線紮布成各種花紋,釘牢人染,釘紮部分無色,形成白色圖案。至明清時,有些地區則發展為紮經染花,而後織以緯絲。紮染圖案自然天成,風格質樸大方,用色及圖案則因民族而有所不同。
蠟染是西北、西南地區的傳統工藝,明清時,流行於西南的苗、瑤、布依、仡佬與水族聚居的地區。其法為“用蠟繪畫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成為色地白花的成品。由於蠟凝後的收縮或揉搓形成裂紋,染後滲入蘸色,成品花紋上每每形成絲絲不規則的紋理妙造自然,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
型板染流行於新疆維族地區。或以木戳印花,或用木滾印花,前者適用於印製小型花紋,後者可以印製大型花紋。兩者均作室內裝飾之用,圖案的藝術性也很強。
漆器與金屬工藝
明清是中國漆器工藝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品種之廣,技藝之精,產量之多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大的品種有雕漆、金漆、彩漆、嵌漆等。在金漆及嵌漆中又分別包括描金、描金加彩、描金罩漆、灑金與螺鈿嵌、石寶嵌各類。產地遍及各地,各地漆器也各有所長。如雲南大理的雕漆,浙江嘉興、寧波一帶的描金雕漆,江蘇蘇州與揚州的鑲嵌漆器,福建的脫胎漆,廣州的金漆,山東濰縣的嵌銀絲漆,四川成都的堆光雕漆,貴州的皮胎描金漆,無不各擅勝場。這時不但湧現了如明代張德剛、黃成,清代周翥等名手巧匠,而且在16世紀出現了中國第一部專論漆器工藝的著作《髹飾錄》。
明清的金屬工藝在前代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金銀器、銅器、錫器、鐵器或繼承傳統,或有所創新。其中最著名的創造是明代的景泰藍與宜德爐。清初,安徽蕪湖的民間藝人湯鵬還在畫家蕭雲從幫助下創造了專供觀賞的鐵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