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工藝美術(3 / 3)

漆器

我國傳統漆工藝到明代隨著手工業的發達和宮廷貴族及城市富有階層的需要而趨於興旺,品種之多、技藝之精、產量之大都是前代所不及的,官辦和私人作坊製造的漆器都大放異彩。大的品種有雕潦、金漆、彩雕、嵌漆等,在金漆及嵌漆中又分別包括描金、描金加彩、描金罩漆、灑金與羅鈿嵌、百寶嵌等各類,而剔紅是雕漆中的主要品種。

明代永樂年間在北京設立製造漆器的皇家漆器作坊果園廠,征召繼承宋元傳統的嘉興名工張德剛主持其事,因此永樂、宣德間的雕漆延續宋元風格,圓潤樸實,刀鋒不露,重磨輕刻,雕飾富於繪畫性,突出了漆的質感。自明中期後開始,刀法快利、不多打磨的雲南派雕漆漸漸產生廣泛影響,形成了精雕細刻、刀鋒顯露、不磨棱角、自由隨意的風格,錦紋的裝飾因素大大超過了繪畫性,漆感的光亮細潤與圓厚也不再視為表現要求,這種風格成為晚明雕漆的主流。

明隆慶時期出現了重要而完整的漆工專著,為著名漆器工藝家黃成所著的《髹飾錄》。清代的漆藝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不同的特色與地方風格。最著名者如北京的雕漆、揚州的螺鈿、福建的脫胎、貴州的皮胎、浙江的金漆、山東的嵌銀絲等。

清代的雕漆,在明代果園廠的傳統技術基礎上,又有突破性發展。比較明代的雕漆生產,漆色上明代紅中帶紫,清代則重鮮紅;刀法上明代不露棱角,重磨工,清代刀痕顯露,不重磨工;裝飾上,明代具有圖案性,清代具有繪畫性;風格上,明代渾厚端莊,清代繁麗纖巧。

揚州漆器,以螺鈿最有特色,螺鈿工藝中以點螺最為精美,它以彩色的鮑魚貝殼製成極細的螺片,鑲嵌出各種纖細的花紋,閃爍燦爛的五彩光澤。清代揚州的製器名手很多,有王國琛、徐履安、夏漆工、盧映之、盧葵生等。盧映之、盧葵生是祖孫輩,均以製造漆沙硯聞名。盧家的製漆技藝是多方麵的,並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脫胎漆器色澤華美,器體輕巧。乾隆時著名製漆藝人沈紹安運用傳統的夾紵技法,創造了脫胎漆器。他生長在漆藝家庭,善於塑造,常在製漆之前,先用泥作成模型,再用布或綢粘貼,然後上漆。此法一直沿用至今。福建脫胎的製作方法,分製坯、塗底、推光、上色、裝飾等工序。

貴州皮胎漆器,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漆器製品,是以牛或馬皮作胎,在漆器模型上定型,經雕鏤或描金製成各種器皿。清代貴州皮胎漆器,以大定(大方)為主要產地,其品種有花箱、針筒、帽筒、茶葉瓶、文具盒等。清代宮廷常以此作為禮品,以清末道光時期製作最盛。

金屬工藝

明代的金屬工藝在前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進展,金銀器、銅器、錫器、鐵器皆既繼承傳統又有所創新,最有時代特色和突出成就的要算宣德爐和景泰藍。

“宣德爐”盛行於宣德年間,相傳是皇家冶煉局的產品。這一工藝品種吸取了古代冶煉技術並采用了商周秦漢青銅器的造型與紋飾,以仿古形式而創造了以爐為主的新工藝品,形式各異,具有不同的光澤,古色古香,頗適合書室幾案陳列,為一種借古開今的絕佳創造。

“景泰藍”的正式學名為銅胎掐絲琺琅,這一技術元代由波斯傳人雲南,經明代匠師融入中國傳統金屬鑲嵌工藝、陶瓷工藝,發展成為一種完全中國化的民族工藝美術品種。它在宣德時期已有相當成就,至景泰年間則更加繁榮並高度成熟,故後稱“景泰藍”。景泰藍的製作方法頗為繁複,分製胎、掐絲、點藍,烤藍、打唐等數道工序。景泰以後,特別是到了後期至清代,這一工藝品種的花紋更繁,釉色更多,工藝更細,風格更趨於繁豔華麗。景泰藍的藝術特點在於形、飾、色的結合。除掐絲琺璃外,尚有鏨胎琺琅,在銅胎上鏨花紋而不用掐絲,今已失傳。

家具工藝

中國家具發展到15至17世紀出現了一個高峰,因這一樣式始於明代,故習慣上把這一時期的家具均稱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的產地主要有三處:北京皇家的“禦用監”,民間生產中心蘇州與廣州。品種有椅凳、桌案、櫃架等各大類,也用於屏風、鏡台、衣架等許多方麵。明式家具以造型簡潔,線條流利,裝飾適度為特點,十分重視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並善於體現在選材、結構、裝飾的整個製作環節中。家具發展到清代,民間仍繼承著“明式家具”樸實簡潔的風格與程式,官方製做的家具則一味追求材質的名貴,裝飾的富麗,以致造型趨於笨重,裝飾也過於繁縟瑣碎了。

明式家具

中國家具工藝曆史悠久,曾產生過許多精品,除銅製家具外,主要以木、竹為材料,並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唐以前,人們習慣席地而坐,家具多為適應這一要求而表現為榻、幾、屏風等。宋以後,人們垂足而坐,家具又隨之創造了椅、桌、案等,由低向高發展。至15世紀到17世紀,中國家具藝術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因為這一樣式產生於明代,故習慣上稱之為“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有椅凳類、幾案類、櫥櫃類、床榻類、台架類、屏座類幾種,主要以花梨、紫檀、雞翅、紅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柳木等硬質材料製成,具有“簡、厚、精、雅”的藝術風格。製作工藝精細合理,不用釘或膠,純用榫卯裝置,做工講究,雖百年亦不鬆動。明式家具是我國傳統家具工藝中“巧而得體”的典範,輕巧、挺拔、簡潔而又具木質肌理,一直為世人所重。

清式家具

清代家具融合明式家具形製結構,並運用複雜而精湛的工藝技巧,逐步形成了不尚簡練尚繁瑣、不尚造型尚裝飾的自我麵貌。

清代蘇式家具的製作更多地延續了明式家具的特點,大量運用榫卯結構,不求裝飾,而注重鑿磨;以山西為代表的中國北方民間的軟木家具製作,也大量依據明式家具的格式,形成了鮮明的地方性特色。

在造型上強調穩定厚重的氣度和體量感;裝飾趨於繁複,多采用吉祥瑞慶的題材,綜合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多種工藝裝飾技巧,提高了家具的藝術表現力;取材豐富多樣,除木材外還有牙、竹、藤、絲麻等材質;家具品種日趨繁多,尤以乾隆時為最,不僅具有明代家具的類型,且推出了如多功能陳列櫃、可折疊拆裝式桌椅等新式家具;此外清式家具與建築的關係更為密切,甚至在北京故宮內出現了與建築牆體、室內構造渾然一體的固定家具的新製。

清代晚期的家具製作明顯受到西方家具風格的影響,應用曲線和直線,突出了家具的層次起伏:如吸收旋木半柱和對稱曲線雕飾遮簷裝飾的櫥櫃,主體構架浮刻渦卷紋和采用平齒凹槽立柱的床,以拱圓線腳裝飾的家具立麵和以螺紋、蛋形紋美化的桌台表麵。然而這些家具的製作也有效地保留著中國家具的固有特征,從而形成一種中西融合的新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