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建築與雕塑、沿著古代傳統繼續發展,呈現了定型化與世俗化的麵貌。
建築藝術獲得了不小的成就,成為古代中國建築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都城、宮廷、陵寢規模宏大。一般官式建築趨於規格化;地方公共建築有了較大發展,多姿多彩的私家園林尤為興盛;宗教建築仍以佛教寺塔為突出,其中藏族及蒙古族的喇嘛寺廟成就空前。在一些建築中還出現了各民族建築與中西建築融合的跡象。
雕塑藝術的進展主要表現為敬神意識的衰落與市俗審美趣味的增長。佛教石窟造像驟減,佛寺造像雖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於定型化而漸失生氣,城隍、土地、關帝等偶象增多。表現皇權無上的陵墓儀衛雕刻亦無複漢唐舊觀。墓俑偶有佳作。建築裝飾雕刻雖頗精美,但清中葉以後走向堆砌,繁縟而缺乏生機。得到顯著發展的雕塑品種,是小型的案頭雕塑和工藝裝飾雕刻,生氣勃勃,品色繁多。
建築
明清都城、宮苑、壇廟與陵墓的建造,雖設計思想旨在體現皇權與神權,但因集中了財力物力與能工巧匠,所以反映了彼時建築藝術的巨大成就,至今享有世界聲譽。
北京城與宮殿明永樂皇帝於1403年遷都北京,即在元大都基礎上開始了北京城的改建與擴建,其後明清曆代帝王又不斷修建,始具今日規模。
明清北京的布局體現了以皇室為主體的規劃思想,以宮城(紫禁城)為中心,宮城、皇城、內城的三重城坦,層層圍繞,形成了堅實嚴密的封閉結構。
宮城位於都城的中心部位,占地72萬餘平方米,略呈東西較狹的長方形,大體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用於皇帝聽政和主持慶典;內廷是帝後居住休息的場所,宮城四周圍有高大的城牆,四方各開一門,四角建有華麗的角樓,城牆下有禦河圍繞。
從宮城四至向外拓展,是皇城。皇城麵積約當宮城的5分倍許,約呈東南缺角的方形。除偏東的紫禁城外,還涵括了宮城以南的左“祖”(太廟)右“社”(社稷壇),宮城以北的景山,宮城以西的苑囿南海、中海和北海,以及部分衙署、寺觀與宅第。皇城南門稱天安門,北門稱地安門。天安門之南為封閉的“T”形廣場與石路,盡端又有一門,明時稱大明門,入清稱大清門。它直通內城的南門——正陽門。
皇城處於內城的中心位置。內城略呈東西較寬的長方形,麵積相當於皇城的4倍餘,繞城45裏建城坦,城牆南麵開三門,居中者為正陽門,東、西、北各開兩門。城門皆建有甕城、城樓和箭樓。城下有繞城一匝的擴城河。城內地安門以北建有報時的鍾、鼓樓。皇城的東西兩側各有縱貫內城南北的兩條大道,形如櫛比的街巷。商業手工業店鋪、佛寺、道觀、衙署、兵營和民居則分列大街兩側,橫平豎直,形如格網。在內城四外建有壇廟,南有天壇、先農壇;北有地壇;東有日壇;西有月壇。
內城之南的外城,興建於1553年。其形為東西2倍於南北的長方形,囊括了天壇、先農壇與內城之南的手工業、商業區。外城南有三門,居中者為永定門,北方則聯結內城,使整個京城呈現了“凸”字形狀。
為了體現皇權至上並符合封建禮製的規範,都城與宮室的設計以一條南北走向長達7.5公裏的中軸線為骨幹,讓所有的宮殿和主要建築都建在這條中軸線上,或者沿著中軸線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整齊嚴肅的城市麵貌。它的藝術性則在於善於通過平麵布局的縱橫開合與立體造型的體量變化,形成了縱貫全城的富於節奏的空間體係。
上述軸線的南端始於外城的永定門,自永定門北行,經由一條東有天壇西有先農壇的筆直大道,即抵內城的正陽門。門前華麗的五牌樓與擴城河上的白石橋相映生輝。過河則是箭樓與正陽門城樓的鮮明對比,前者純以磚石壘成,堅固凝重;後者則變為木結構,畫棟雕梁,堂皇富麗。入正陽門,經商賈雲集的棋盤街即抵皇城第一道南門大明門(清為大清門),自大明門北行有條寬闊平直的石板路,兩側為千步廊,廊後為五府六部的衙署。石路北端則橫向展開,顯出巍峨壯麗的天安門,黃瓦、紅牆在藍天的襯托下與門前五座白石橋相輝映,輔以華表、石獅,左之太廟,右之社稷壇,突出了皇城正門雄偉尊貴的氣勢。進入天安門經端門則進入寬敞的午門廣場。午門是宮城的正門,造型略近於唐代大明宮,在城牆台基上,中建廡殿頂城樓,左右各建兩座崇閣,以廡廊聯而為一,構成莊嚴華美氣度非凡的五鳳樓。午門內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雙翼,這一組建築占據了宮廷中最顯著的位置,廷院亦為宮中最大廣場、形成了宮城建築的高潮。三大殿建築在“工”字形三級白色大理石基座上,每層均環繞漢白玉欄杆,飾滿雲龍雕刻。其中用於皇帝聽政的太和殿最大,麵寬11間,重簷廡殿頂,高約33米,雕梁畫棟,黃瓦、紅柱、金碧輝煌。殿前月台上置日規、嘉量、銅龜、銅雀等,給人以端莊富麗的強烈印象。外朝之北為內廷,中有狹長的橫向廣場分隔,表明外朝部分的結束,另一性質的內廷宮間的展開。內廷的主要建築為乾清宮等後三宮,後三宮的建築與庭院均比前三宮約小1倍,形製近似,而體量空間減半,清楚地交待了內廷與外朝的聯係與區別。後三宮左右為東西六宮,其北為有亭台花木奇石假山的禦花園,至神武門而出宮。神武門北為高達500米的景山,上建數亭,可登高俯瞰全城,成為整個中軸線上的最高點。出景山向北則至皇城北門地安門,它與內城中軸線上最北的鍾、鼓樓遙遙相望。兩樓遂成為全城中軸線上建築的終點。
以宮城為中心的明清都城的上述布局意匠,使宮殿禦苑居於全城的核心部分,滿足了統治者至高無上又層層防衛的意旨。但由於在藝術上采取了中軸線上主體建築與次要建築造型的同中有異,又善於在平麵布局上縱橫交替,在空間組合上運用外輪廊的變化及體量對比,所以造成了統一而我變化的節奏,取得了既體現皇權又利於統治者實用的功能,不過也因此使東西向的交通受到阻隔。
壇廟與苑囿
為了表示“敬天法祖”的思想,明清的北京還修建了許多祭祀性的壇廟,至於皇家苑囿,則往往兼有聽政的行宮與遊憩的園林的雙重功能。建於皇城內、都城外與外地者各有特色。頤和園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代表。
明清都城所建的壇、廟,有太廟、社稷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等。天壇是其中氣勢最大藝術性也最高的建築群。它位於外城正陽門大街東側,始建於明初永樂年間,是皇帝祭天和祈禱豐年的處所。在1530年形成了至今的規模,共占地280公頃,外有兩重圍牆環繞。其中的主要建築都位於南北方向的軸線上。南有祭天的圜丘及其附屬建築;北有祈禱豐年的祈年殿及其附屬建築。在這兩組體量與形狀不同的建築間,以高出地表長達36米的丹陛橋相聯,其下遍植柏樹,造成了森嚴肅穆的氣氛,並使高出地麵的兩組主要建築更為突出。
明代帝陵的規劃參照兩宋帝陵的模式,並采用長距離的神道、牌坊、碑亭以及方城明樓,寶頂相結合的新處理手法。早期帝陵以南京明孝陵為代表,範圍廣闊,周垣達25公裏,建築、石象生、石獸、神功聖德巨碑皆有特點。北遷後諸帝山陵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壽山麓,通稱“十三陵”。
“十三陵”北、東、西由山嶺環抱,諸帝陵各結合所處的自然形勢而組合成一十巨大的陵區。陵門、大碑亭、神道、石翁仲及欞星門的布置,基本沿襲孝陵製度,主體建築也多雷同,而諸陵合用一條神道則前所未有。長陵是其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明陵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