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建築與雕塑(2 / 3)

清代帝陵製度大體沿襲明代,但局部又作改動,如後死嬪妃在帝陵中另建陵墓。在河北遵化、易縣分建東、西兩大陵區,各陵均設神道,這與明代的合葬製度、陵區集中一處以及公共神道的做法不同;而在帝陵規模上也存在著繁簡不一的特點。至於帝陵的本體,往往在前端建碑亭,陵門外兩側建朝房。門內主殿稱隆恩殿,兩側設配殿,再後則經琉璃花門三道、二柱門、石祭台而達方城明樓,在方城與寶頂間又辟小院名月牙城。寶頂形狀有圓形與長形兩種。地宮仍為轉石券頂,墓室沿中軸線一字排開,但不再像定陵地宮那樣建造附側室。除主室稍大外,其它尺度皆遠遜於明代。

苑囿

明代的苑囿不很發達,主要有皇城西部的西苑(今北海公園)。入清後至18世紀,苑囿得到了極大發展。除擴建西苑外,還在山巒起伏、水流縱橫的京西一帶建造了圓明園、長春園和清漪園等;在外地則建有承德避暑山莊。這些苑囿多建於依山靠水之處,把宮殿區置於平坦地帶,並根據地形地貌構置若幹遊賞區,每一遊賞區自具特點,相互呼應聯結又成為一個與它處苑囿各有千秋的整體。比如西苑以精巧富麗、便於遊覽為勝;頤和園則兼有宮殿與園林之美,以雄中有秀為其特點。始建於康熙年間,鹹豐十年焚於英法聯軍的圓明園,更以風景點之多獲得了“萬園之園”的稱譽,在融合中西建築形式上頗具特色。至於18世紀初建於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又在更大程度上把行宮園林與廟宇結合為一,還在喇嘛廟建築入融合了漢族建築風格,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

京郊禁苑規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的名園是頤和園。它位於北京西北郊,距城10公裏,依甕山而攬西湖,在清代以前即成為京郊風景名勝。清朝建立後,1702年曾在此地建行宮,至1750年,乾隆皇帝為祝賀其母60壽辰,又在此修清漪園,更名甕山為萬壽山,西湖為昆明湖。該園雖在1860及1900年兩次帝國主義侵略軍破壞,但慈禧太後當政時又挪用海軍軍費2000萬兩白銀修複,並改名為頤和園。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為清室建於關外的著名苑囿。清初為行宮,康熙四十年(1701年)大加擴建。避暑山莊內山地居多,故行宮在園中南端,景點則集中在東南地勢低平而多水麵的一區。景點建築有金山亭、煙雨樓等,大多麵水而築,並配以秀峰疊石、繁花垂柳,有置身江南之感。山莊之東、西、北皆為山地,蒼鬆翠柏,極富自然生機,而先後建築於此的“外八廟”則更大程度的把行宮園林與廟宇結合為一,並在喇叭廟建築中摻入漢族建築風格,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有機融合與相互影響。

明代中葉以後,為適應官僚文人優遊林下與巨商富賈生活享受的需求,私家建造園林的風氣勃興。這些園林多集中在文化發達商業繁榮的城市,明代除南、北兩京以外,蘇州、杭州、鬆江、嘉興等地的造園活動尤為興盛,以至在16世紀出現計成撰寫的專論園林藝術的著作《園冶》。至清代,揚州園林更加極盛一時。

這些私家園林多是住宅的一部分,規模有限,難與皇家園林相比。但造園者善於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疊石,引水,植樹栽花,修建亭館廊軒,改變地勢的起伏,並化整為零地分割空間,在曲徑通幽中,創造豐富耐看的景觀。因疊石在造園中具有重要作用,故而明清之際還出現張漣(字南垣)等疊石家。造園家善於在置景中融合繪畫,在建築裝璜上充分發揮詩歌、書法、工藝的效能,從而造成了籠罩著超時空的文化氛圍的意境。在明清各地園林中,以蘇州,揚州兩處的私家園林聲名最大。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有“名園之冠”的美稱。著名園林有建於明代的拙政園、留園、五峰園,建造於清代的怡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等,雖曆經幾百年,名園多次易主,但上述各園至今猶存。諸園的建造,因主人好尚有別,自然條件差異,匠師的擅長不同,形成了迥不一致的麵貌,多姿多彩,絕不雷同。如拙政園布置以池水為主,點綴亭台景色,清新疏朗;網師園構景細致曲折,窮極變化,引人入景;怡園則因建造較晚,能羅致各園景觀,於小巧精致中集其大成。留園在蘇州大型園林中具有代表性。

留園位於蘇州市閶門外,明嘉靖時官僚徐時泰在此建東園,清嘉慶間擴建,改稱寒碧山莊,又名劉園,光緒又改名留園。此園約占地30餘廟,是蘇州大型園林之一,由若幹組庭院和池山組成,林木森茂,富於自然情趣。全園景色可分四區,其東、西、北三區為光緒時增建。中區即寒碧山莊舊所,又可分東西二個景區。西部以廣池為中心,內有小島,架曲橋溝通兩岸。池之西北,疊石造山,連綿起伏,山後依園牆建亭廊,長廊隨山勢而蜿蜓起伏。山中時有石峰矗立,間以溪穀,造景布局頗受宋元山水畫影響。池之東南兩側即涵碧山房一帶,為廳、樓、軒、廊、亭等種種建築,進退起伏,參錯有致,富於變化,並隔水與池西北的山林相對照。東南角則環以走廊,臨水一麵建造空窗、透窗,微露園景於窗中,控製觀者的視野,並給以有力吸引。另一麵則布置花台小院令遊覽者左右逢源,目不暇給。中區東部多為堂室庭院,幽靜宜人。揖峰軒小院,取米顛拜石之意,置湖石為奇峰,圍以曲折回廊,分隔空間,左右視線,平中有奇,小中見大,廊外點綴竹石花木,一如圖畫,堪稱小型庭園中的傑構。揖峰軒小院之西為傳經堂,內部裝修係江南典型做法,庭中湖石氣勢雄厚,又呈另一格局。

揚州園林

清代揚州鹽商紛集,財才雄富,康熙、雍正間已建有八大名園,至清代中葉,名園已達數十處。乾隆兩次南巡揚州,均曾遍幸各園,以致有“揚州以園亭勝”的美譽。現存私家園林已不如蘇州為多,但各具特色,寄嘯山莊(一稱何園)以樓廊為勝,小盤穀以小中見大為長,個園則以畫法疊石為美。因疊石在造園中為一獨創,故此以下簡介個園。

個園在揚州市東關街北,清初稱壽芝圖,嘉慶時歸鹽商黃氏,植竹甚多,因“畫竹如個”,故稱個園。此園布局緊湊,又以疊石著名,其黃石山堆砌尤佳,傳出自名畫家石濤之手。黃石山為“四季假山”之一,另三季假山,亦極盡巧思佳構之能事。春景沿花牆布置石筍,與側後的竹林相呼應,一如春竹出土;夏景為假山臨水,疊石為洞,洞內幽邃清爽,洞口垂瀑如簾,洞外藤枝繁出,綠意盎然。所疊山石,又取郭熙畫論“夏雲多奇峰”之意,饒於變化;秋景即園東北之黃石山,盤旋上下,步移景異,加以少植花樹,石色灰黃,頗有秋意蕭瑟之趣;冬景則倚牆疊白色宣石,如冰雪未消,另於牆上開園孔四行,利用高牆狹巷之設,有風吹來,即產生北風呼嘯的效果,奇思異構,真可謂巧奪天工。

在揚州,現存完整的園林尚有三十餘處,片石山房、個園、何園、小盤穀為其中的經典之作。個園在東關街,是嘉慶時兩淮鹽總黃應泰所建,應泰別號個園,又因園中植竹甚多,故名“個園”。平麵作橫長方形,人口在南。此園布局緊湊,尤以疊石著名,相傳出自名畫家石濤之手,但以石鬥奇,采取分峰用石的手法,構成四季假山,乃為國內園林之孤例。春景沿花牆布置石筍,與側後的竹林相呼應,象征春日山林。夏景為臨水疊石,形成洞穴,洞內涼爽宜人,複引水為簾垂落洞前,又稱水簾洞,所疊山石石麵變化又多,予人夏山多態的觀感。秋景為東首的黃石山,拔地數丈,峻峭淩雲,與蘇州假山的明秀平遠相頡頏。而山色灰黃,殊少樹木,頗有秋意蕭瑟之趣。冬景在園之東南,倚牆堆白色宣石,如示冰雪未消,另於牆上鑿孔若幹,利用高牆窄巷之設,產生北風呼嘯的奇妙效果,可謂妙思精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