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建築與雕塑(3 / 3)

雕塑

儀衛性雕塑

明清的陵墓雕塑,主要是指陵墓前的石象生,宮殿苑囿及其他公共建築中石雕或鑄銅的石獅與瑞獸等。它們多為成對或成組的圓雕,與作為單體建築部件的裝飾雕刻尚有區別。

明代的陵墓雕塑,除南京明太祖孝陵神道兩側的石象生外,均集中於北京的十三陵。南京明孝陵現存石雕18對,體積龐大,堅實凝重,在明陵雕刻中屬簡練生動者,特別是石象近乎橢圓形的造型極其概括,突出了體量感。北京十三陵的神道兩側,排列著18對巨大的文武官及動物石像,雕像體形比孝陵還要高大,石人石獸均為整塊白石雕成,其中石象、石駝比較生動。從總體而言,明代陵墓雕刻與唐宋相較,注重繪畫性,外型精致,但華而不實,呆板,僵硬而缺乏精神活力,以致景終落人公式化與概念化之境地。

清陵石刻則分散於東北、河北的各個陵園,其配置結合與數目上與明陵略有不同,各陵的規格,數量也不等,然而創作意圖—如其舊,無非旨在宣揚皇帝的文治武功、澤被四海,威武神聖。但造型崇尚精美,軟弱無力更甚於明代。隻是在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寫實手法與裝飾手法的結合,以及追求整體感亦不忽視細節刻畫上,還沿續著唐宋以來的傳統。其他散見於宮苑、寺廟及其他公共建築門前殿前的儀衛性圓雕,不外石獅、瑞獸,雖裝飾華美或饒生活趣致,但和漢唐石刻相比已失去了生龍活虎。天馬行空的氣勢與自由精神,成為已被馴化後的家畜的美化與放大,北京天安門前的石獅,故宮一些宮殿前的鎏金銅獅子,頤和園中的鍍金銅獅、鍍金銅瑞獸,山西太原崇善寺門前的鐵獅是其中的代表。

寺觀雕塑

明清時期的宗教造像繼承唐宋以來的造像傳統而又有所變化。一些作品能夠突破固有樣式,以更為市俗化,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創造出深受大眾喜愛的羅漢與仕女等藝術形象。另一些作品則融合蒙、藏喇嘛教雕塑的樣式,尤以清朝官府主持修建的寺廟中的佛、菩薩、明王等形象最為明顯,小型的鎏金銅佛、菩薩像也幾乎全為喇嘛教造像樣式,甚至在清代還編撰出以喇嘛教造像為標準的雕塑典則——《造像量度經》。而在蒙、藏地區結合當地文化傳統以及印度、尼泊爾與漢族等藝術形式,形成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雕塑風格。

明清寺廟中的雕塑作品數量甚多,以泥胎彩塑為大宗。北京大慧寺的二十八諸天像(1513)、山西太原崇善寺的千手千眼觀音像(1383—1391)等是明清佛教雕塑中生動而有特色的作品。這—時期盛行在寺廟中塑羅漢像、建羅漢堂,工匠多能擺脫舊習,發揮自己的藝術想像,結構出更趨市俗化與個性化的羅漢形象、如北京西山碧雲寺羅漢堂(1748)的木雕五百羅漢、山西平遙雙林寺羅漢殿的彩塑十八羅漢以及四川新津觀音寺、廣州華林寺等處的羅漢像等。同樣較為出色的創作還有大量的仕女造像,這些形象寫實生動,比例適度,自然而極富生活化,如陝西三原城隆廟(1735)的仕女與樂女彩塑,山西太原原晉祠水母樓的仕女塑像(1545)等。至於陝西藍田水陸庵的壁塑,則發展了宋代以來帶有高浮雕性質的壁塑藝術形式。

清代宗教雕塑中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木雕與銅鑄的喇嘛教造像的增多。如承德“外八廟”普寧寺的千眼千手觀音,是中國最大的木雕彩漆像;雍和宮大佛樓中以白檀木刻製的高達18米的彌勒菩薩像,身軀宏偉,

西藏地區的寺廟中,有極為豐富的佛教造像,題材主要為佛、菩薩,聲聞像,這些造像大都是按照《造像量度經》的規格塑作,具有西藏佛像造像的原始、野性、獷悍的特點,也反映了創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其製作手段以銅鑄和泥塑為主,銅像用失臘法,外表鍍金或貼金,並以彩繪和綠鬆石、天青石、珊瑚、珍珠等加以裝飾。

裝飾雕刻

與建築雕刻中儀衛性雕刻的衰落相對照,明清見於建築裝飾部位的雕刻則有了新的發展。這些建築裝飾雕塑分別用於牌坊、照壁、佛塔、石階、欄柱、花牆、屋脊以及門窗、額坊等處,或為石刻,或為磚刻,或為木雕,或為琉璃塑。見於宮苑、壇廟,陵墓及官頒牌坊者,多在吉祥圖案中以龍鳳雲水為母題,或以百獅飛鶴為主體;見於一般佛教寺塔者,則造像與宗教裝飾圖案相結合,見於關帝廟或會館等市俗性建築者,則又多曆史傳說戲文故事。其雕刻手法則善於把高浮雕、淺浮雕、透雕與圓雕相整合,裝飾性與寫實性相比襯,裝飾作用與獨立欣賞價值相統一,工藝精巧華美,或玲瓏剔透,雖時或失之繁縟,但較前代精細華美,充分體現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

皇家建築的裝飾性雕刻以北京故宮為代表,多以龍鳳為母題。其中以保和殿後石階正中的雲龍石最為有名。明清兩代琉璃生產在數量與質量亡均超越前代,而琉璃塑也是清代皇

家建築雕塑中的重要創作,如山西大同原朱元璋第十三子府前的明代九龍壁與故宮博物館原繪畫館、北海內的清代九龍壁,都是用黃、藍、綠三色琉璃釉彩磚分塊燒製而後砌成的,為兩麵突起的高浮雕。拚接性的建築琉璃雕刻在宮廷建築中運用普遍,既是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起到裝飾美化的功效。

在地方性建築中,各地建築裝飾性木雕已形成了不同風格,以廣東潮州木雕和浙江東陽木雕最為著稱。建築裝飾性磚雕,石雕方麵,明鬆江府城隍廟大型磚刻照壁是已知明代最早的一件磚刻;各地表彰功德、宣揚節義的牌坊也數量較多,如皖南地區就保留了很多石牌坊,建造年代有明有清,既體現了明清不同的特點,又共同呈現徽州的地方風格。

民間公眾性建築,如書院、祠堂、商業會館及市民祟奉的關帝廟、城隍廟等建築的裝飾雕刻,取材更富於市俗性,多神話傳說與小說戲曲故事,雕刻技藝也更為自由多樣,精妙純熟。

工藝雕刻與小品雕塑

適應美化生活與室內觀賞的需要,明清的實用工藝雕刻與小品雕塑獲得了蓬勃發展。這類小型雕塑品大量是玩賞性的案頭小擺設,也包括觀賞價值極強的部分生活用品與文房用品。它的作者主要足民間的能工巧匠,但隨著明中葉以後世俗審美觀念的影響日廣,一些文人書畫家也參與到工匠藝術家的創作中去,同時工匠名手亦被官府所看重,甚至成為宮廷工藝師,致使這類雕刻藝術越益發達。

明清工藝雕刻與小品雕塑的品種繁多,大致有玉、石雕刻,牙、骨雕刻,竹、木雕刻以及瓷、陶、泥塑等。或圓雕,或浮雕,或多種技法錯綜使用。題材內容亦極廣泛,有佛道形象、曆史故事、神話傳說、生活風俗。戲曲文學、山水花卉、水果蔬菜等。而在佛、道教形象中,尤以羅漢、達摩、壽星、八仙等最為盛行,它們並非全為宗教禮拜的對象,也有市俗化的,寄托著普通人的理想願望。從風格而論,則官府定製者多繁麗,文人專用者多清雅,流行民間者多質樸。各類工藝雕刻與小品雕刻還由於取材、師承之異,彼此爭奇鬥勝,形成了若幹專業化的生產中心,造成了不同的流派與地方風格。

明清觀賞性的小型瓷、陶、泥塑,數量眾多,十分興盛。小型雕塑作品部分取材宗,但觀音、羅漢、八仙、達摩、福祿壽皆為雅俗共賞並寄托民眾理想的化身,而更為普遍的是廣為流傳的小說、戲曲、曆史故事與神話傳說,甚至來自群眾所熟悉的社會生活,因此具有樸素大方、單純健康、生動活潑和觀賞性強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