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繪畫藝術(2 / 3)

高劍父曾創辦“春睡畫院”(存世十年),培養了方人定、關山月、黃獨峰等數十人,其中黎雄才、黃獨峰又東渡日本,吸收新的營養。

高奇峰是高劍父的胞弟,自幼從高劍父學畫,十七歲時隨同高劍父到日本留學,並參加了革命活動。後回廣東教學,被嶺南大學聘任為美術教授。1926年廣州中山紀念館建成,收購他曾經被孫中山讚許過的三張畫《海鷹》、《白馬》、《雄獅》,陳列在紀念堂作為紀念。高奇峰以所得酬金建造了畫室,名天風樓,招生授徒,培養青年,當時的黃少強、趙少昂,容漱石等都在那裏受業。

陳樹人亦曾從居廉學畫,1906年留學日本,先後畢業於京都美術學校繪畫科和立教大學文學係。他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曾擔任廣東省民政廳長、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從政之餘染筆翰墨。在上海時曾與經亨頤、何香凝共組“寒之友社”,以歲寒之友互勉。他的畫清新富有詩意,人物多表現勞苦大眾。他注重寫生,說“寫生乃繪畫基礎,能寫生然後畫中有物”。

嶺南畫派的畫家,除了二高、陳樹人外,還有何香凝、關山月、方人定、黎雄才、伍佩容、何磊、蘇臥農、李撫虹、黃獨峰、黃少強、楊善深、葉少秉、張坤義、何漆園、黃浪萍、周一峰等,在抗日戰爭到20世紀的90年代,他們一直活躍在全國畫壇上,在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繪畫界影響很大。

北京畫家群

北京為元、明、清故都,辛亥革命後,傳統文化習俗依然保留較多,很多傳統知識分子聚居於此,城市氛圍和上海不同。“京派”畫家中,有些是清宗室,如溥儒、溥鬆窗等;有些是過去曾任職於清廷的,如金城、姚茫父、葉恭綽,但外地來京定居的畫家則占相當一部分,如林琴南、徐宗浩、湯滌、賀良仆、陶鎔、蕭謙中、蕭俊賢、陳師曾、淩直支、齊白石、王夢白、陳年、汪慎生等。規模不小的畫家隊伍中雖各有所擅,但以“正統派”自居的一些畫家仍然標榜“四王吳惲”,而辛亥革命後進京的畫家,如陳師曾、王夢白、陳年等則將吳昌碩為代表的“海派”大寫意畫風帶進了北京。

金城(1878—1926),又名金紹城,字鞏伯、拱北,號北樓,一號藕湖,浙江湖州人。曾留學英國,自學繪畫。光緒末年,充任上海會審八廨襄讞(相當於今司法部門)委員,後改官北京。宣統二年(1910年)曾被清政府派赴美國考察監獄,凡經諸國,於考察法製外,留心美術。歸國正值辛亥革命之後,薦補內務部僉事。曆任眾議院議員、國務院秘書。金城長於山水畫,兼擅花鳥、人物畫,能詩,精於篆刻。其山水畫,筆致清秀,丘壑嚴整。他的藝術主張是:師古人技法而創新筆,師萬物造化而創新意。從其存世作品看,多數傾向摹古,功力深厚。其子金開藩,字潛庵,號蔭湖,承家學,也擅畫。

陳師曾(1876—1923年),名衡恪,以字行,號槐堂,又號朽道人。江西義寧(今修水)人。祖父陳寶箴官至湖南巡撫,因力讚新政在戊戌變法時獲罪革職。父親陳三立(字伯研,號散原)是近代著名詩人,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因參與戊戌變法獲罪,後移居南京。

陳師曾自幼接受家庭教育,與魯迅、陳叔同、吳昌碩等文化藝術界名人相友善,曾經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及女高師的博物教員、北京高等師範手工圖畫專修科國畫教員、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陳師曾的繪畫,無論大幅或冊頁,不論花鳥或花卉,皆有文人畫的新意,他的才氣,流淌於他的筆端。吳昌碩對陳師曾繪畫給予很高的評價:“師曾老弟,以極雄麗之筆,鬱為古拙塊壘之趣,詩與書畫下筆純如。”陳師曾是—位學術修養很高的傳統畫家。他畫梅花、菊花、葫蘆等作品,往往頂天立地,在當時中國畫裏的布局是相當別致的。美術家俞劍華是他的學生,曾說:“陳老師落筆便奇,隻可惜年壽太短。”

陳師曾對於齊白石的幫助促進了齊白石畫風的轉變。陳師曾勸齊學習吳昌碩,齊尊其

命,在學習吳的基礎上,又從民間與生活中汲取營養,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齊白石曾經以“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的詩句來感激陳師曾的幫助。他們一直保持著友善的關係。

陳師曾還對中國繪畫傳統作了認真的研究,先後寫成了《中國人物畫之變遷》、《清代山水畫之別派》、《清代花卉畫之派別》、《中國畫小史》、《中國繪畫史》、《文人畫的價值》等著作或文章,對中國繪畫理論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齊白石(1864—1957),原名齊純芝,字渭清,號白石、白石翁、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木人。三百石印富翁、星塘老屋後人等,湖南湘潭人。他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年幼時曾做過木工,善雕花。起初他隻是依靠偶爾得來的《芥子園畫譜》反複臨摹,至三十七歲時才拜王湘綺為師。四十歲後,齊白石開始遠離家鄉,到西安、北京、上海、南昌、桂林、廣州任家庭畫師,他走遍了華山、泰山、廬山以及長江三峽和珠江、洞庭等地,飽覽祖國山河風光,開闊眼界與胸襟,為創作打下了生活基礎。六十歲後,他定居北京,畫風開始發生轉變,即所謂的“衰年變法”。陳師曾曾給予他很大的啟發與幫助,齊白石最終實現了自己的藝術飛躍,獲得巨大成功。

齊白石四十歲前的藝術作品中,存在著民間藝人的氣息。他畫像完全是民間丹青師的一套傳種方法,畫風光,也帶有民間畫工寫景的模式,但是六十歲進京之後,他的畫風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齊白石畫風的轉變,主要表理為逐漸淡化了民間氣息。他在自己的繪畫中保留了民間藝術的優秀傳統,又逐漸吸收了前代傑出畫家的成就,諸如對徐謂、八大、石濤、金農、李鱓以及吳昌碩等人的學習,使他貫通名家,自出胸襟,熔鑄成“齊大一家”。他的畫雖然屬於文人畫體係,但又不完全是文人畫,而是具有齊白石自己個性的文人畫。他在創作過程中,始終堅持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繪畫理論,通過對物象“形”的描繪,達到傳神的效果。同時,他成功地把舊文人筆下常有的傷感消極的藝術效果,一變而為健康爽朗、生意昂然的情調,這也是他具有獨特創造性的一麵。齊白石擅任花鳥、草蟲,亦工山水、人物。其花鳥、草蟲類集其大成,充滿生活氣息,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描繪的小雞拔河似地爭啄一條蚯蚓、蜻蜓追逐水上的黃花,小魚情願自己上鉤等等,如春風化雨,爽爽朗朗,具有著自我創造的鮮明風格。他的山水簡括雄健,在傳統寫意山水與民間藝術基礎上得到發展。他的人物畫也一樣出色,往往是簡練粗獷,內容詼諧深邃,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