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還擅長詩、印、書法,他自己說“詩第一,治印第二,繪畫第三,寫字第四”。其實,他在這幾方麵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書法得益於李北海、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
最多,最終形成自己雄健蒼勁的“齊白石體”。他的印章,在摹刻“西泠八家”的丁、黃與趙之謙印痕的基礎上,進行刻苦磨練,又“膽敢獨造”,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他平生治印許多,因自稱“三百石印富翁”。
齊白石還是—位正直愛國的傑出藝術家。抗日戰爭時,他在北京深居簡出,很少與人往來。為避免敵偽,奸商登門,他在門上貼了一張紙條,上書“中外長官,要買白石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人民家。官人民家,主人不詳,謹此告之,恕不接見。”可見白石老人誌守清純,不趨炎附勢,在亂世之時,表現出高風亮節。
建國後,他受到黨與人民政府的關懷,進一步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畫出了許多高水平的作品。他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獲得過國際和平獎、人民藝術家等榮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江浙畫家群
黃賓虹(1865—1955年),名質,字樸存,號賓虹、予向,中年更字賓虹,原籍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黃賓虹學識淵博,對中國古代畫論的分析,頗多獨到的見解。偶作花鳥作品,采取勾花點葉,別有風趣。但其在繪畫上最突出的成就當屬山水畫,“黑,密,厚、重”是其獨特的風格。黃賓虹在山水畫方麵一掃前人因襲模仿的風氣,雖然也經過反複臨摹古人的研習過程,但他遍遊祖國名山大川,曾有九上黃山、五上華山、四上岱嶽的經曆,感慨“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沿途紀遊寫生,累積鉛筆速寫和墨筆默記畫稿達萬餘幅。
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改名爰,字大千,以字行,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出身望族家室,其母能畫,兄弟十人,二哥善孖,工畫虎,名重一時。張大千自幼隨母習畫,1917年又隨同二哥張善孖同去日本學習染織業。1919年回到上海,從學於曾熙門下,後做了三個月的和尚,法號大千,又還俗從師於李瑞清學習書法。1940年他去甘肅敦煌臨摹壁畫,曆時二年,摹成壁畫二百餘件,在成都、重慶舉行展覽,均獲成功。1950年起,先後在印度、歐美以及東南亞各大城市舉辦個人畫展,其間被紐約國際學會公選為當代第一大畫家,並授予金質獎章。1978年,定居台北“摩耶精舍”,直至去世。
張大千於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多方麵,無所不精,無論工筆還是寫意,他都擅長,可謂全才。他從臨摹古人入手,在深入掌握傳統繪畫的精髓之上,又跳躍而出,形成自己超邁古人的獨特風格。他的山水,晚年以大潑墨、大潑彩、大潑水出精神,成就他晚年的潑墨、潑彩風格。他的人物,多取唐人壁畫的造型與施彩,花鳥多取宋人法。不過,他來自古人,又高於古人,作品風神出眾,給人以飄飄欲仙的感覺。
潘天壽(1898—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冠村人。曾就學於浙江第一師範,接觸到具有愛國思想的學者,畫家如經亨頤、夏丐尊及李叔同等。1923年赴滬,任教於民國女子工校,不久又任教於上海美專,從此結識更多畫家,並入吳昌碩門,藝術更進。
1932年,潘天壽與諸聞韻、鄭振鐸、吳茀之等組織“白社畫會”,提倡以石濤與揚州八怪的精神發展民族繪畫,定期舉辦畫展並出版畫集。1937年抗戰爆發,他堅持美術教育,輾轉浙、贛、湘、黔、滇、川諸省。1944年,於重慶任國立藝專校長。建國後,曾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並被蘇聯藝術科學院聘為名譽院上。
潘天壽擅長寫意花鳥,亦工山水,偶作人物。對於書法,詩詞、篆刻、畫史,畫論等都有精深研究,他的繪畫,具有高華奇崛、雄渾蒼古的獨特風格。潘天壽的作品,不論畫幅大小,都喜歡從高處、大處、遠處和最新奇處立意,在蒼勁、老辣、雄渾中遺漏出一種清新俊逸的詩意。無論畫老鬆、山花、野草、巨石、修篁,都具有一種渾樸倔強的性格和不可摧毀的生命力,在充溢於天地間的純樸、寧靜、曠遠的自然美中,流露著作者剛毅正直與豁達超逸的情懷。
潘天壽的指墨畫也是清代高其佩之後的惟一有突出成就者。他的書法功力深厚,風格豪邁樸茂,獨樹—幟。他亦自刻印章,渾成蒼古。他的畫,反映出他深厚的學識修養與全麵的創造才能。潘大壽一生致力於振興民族精神,他的畫已經實現了他的夙願。
傅抱石(1904—1965年),原名長生、瑞麟,祖籍江西新喻,生於南昌。11歲在瓷器店當學徒,自學篆刻和書畫。後就讀於江西省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受到徐悲鴻賞識,1933年得官費趕日本留學,入東京帝國美術學校研究科攻讀東方美術史,並習工藝、雕刻、繪畫,日本畫家竹內棲風對他影響很深。1935年回國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係。抗戰初期曾工作於武漢政治部三廳,任郭沫若秘書。建國後任南京畫院院長,對新金陵畫派的形成有突出貢獻。他的山水作品,將皴擦和渲染結合起來,把水、墨、彩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重視畫麵的氣氛渲染、筆墨韻味及季節表現,講究意境的加工與創造。《大滌草堂》、《瀟瀟暮雨》和《萬竿煙雨》是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