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是人類曆史上嶄新的社會製度,新中國初期,建設社會主義主要參照蘇聯模式,別無其他選擇。50年代初,新政府開始對舊體製實施改造,社會主義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性,人民安居樂業,但不久由於過分強調階級鬥爭和全盤蘇化,加上浮誇冒進的作風,改造中的消極影響漸漸顯露出來。雖然曾采取過一係列調整措施旨在消除這些影響,但不久,更左的路線占據上風,從極左的立場出發,以強調階級鬥爭、政治鬥爭、路線鬥爭為理論根據,批判蘇聯模式,批判建國十七年取得的成就,從而加重了這些不良影響,最終導致文革十年的動亂。
1976年,雖然“四人幫”被推上了審判台,鄧小平同誌在這個關鍵時刻,挽救了危難中的國家,他最果斷的一個措施就是掀起了一場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這場討論的結果打碎了蘇聯模式和極左思潮束縛人們頭腦的銷鏈,從1976年到1980年,是在鄧小平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撥亂反正的時期。“反思”是這個時期意識形態的特點,在文化藝術創作上的表現,就是所謂的“傷痕文藝”,這個名稱得自1978年青年作家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傷痕文學的代表作還有《人到中年》、《楓》等,這些作品也成為藝術家們創作的題材。雖然這時的美術創作仍沿著現實主義方向,仍屬於主題性創作,但主題的內涵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著重於對”文革”錯誤的反思、批判和對已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切懷念。
在傷痕美術方麵,四川表現最為突出,當時推出的作品有羅中立(1948—)的《1976年的天安門》(1979)、《父親》(1980),高小華(1955—)的《為什麼》等,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們對“文革”動亂的思考和上山下鄉生活的體驗,其強大的震撼力在美術界激起了激烈的爭論,特別是羅中立的《父親》一度成為論戰的焦點,涉及到的問題有偉人像的尺寸和形製是否適合畫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父親的形象是否缺乏英雄氣質等。另外,中央美院的趙友萍(1932—)和李天祥(1928—)的《英特納雄納爾就一定要實現》(1978)表達了對已故總理周恩來的崇高敬意,湯沫黎(1947—)的畢業創作《霸王別姬》則借曆史故事的寓意批判“文革”時期“四人幫”的眾叛親離。此外,以傷痕文學作品為題材創作的連環畫,如尤勁東的《人到中年》(1981),陳宜明、劉宇廉、李斌的《楓》(1979)等,使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進一步傳播到社會基層。傷痕文藝預示著文藝春天的到來,油畫家王亥(1955—)的作品《春》(1979)最具象征意義。
在鄧小平同誌的直接推動下,中國的思想界頓時活躍起來,美術創作也步入了多元並存的時代。陳丹青(1951—)於1980年創作了西藏組畫,作品那種尊重事實、貼近生活的精神,與羅中立的《父親》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十年代多元並存的美術
進入80年代,黨政工作的重心漸漸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國門再次打開後,一方麵外部的科技文化紛紛引進中國,另一方麵中國人走出國界去領略世界,開始了新一輪留學潮,大批莘莘學子奔赴歐洲等發達國家深造。
在美術方麵,改革開放初期,對照1950年代引進的蘇聯模式,1970年代蘇聯現實主義開放體係更容易在中國得到認同,得到借鑒,如莫伊謝延科(1916—1990)、亞勃隆斯卡婭、格拉祖諾夫等新一代蘇聯畫家紛紛被介紹到中國,美術創作漸漸走出現實主義單一化的瓶頸,向現實主義開放體係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隨著思想的逐漸解放,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自我價值的恢複,人的個性受到尊重,文藝創作獲得空前的自由。當然,各種思潮的出現也激起了激烈的但較為民主的爭論,不同思想之間相互交流,在一種普遍的寬容的心態之下,自我表現、意識流、心理分析以及朦朧詩,形式美,裸體藝術等以往被批判和嚴禁的創作手法得以通行無阻。西方各時期的美術,特別是現當代美術以及當代藝術思潮的湧進中國,形成新的衝擊波。例如,袁運生(1937—)在1979年為北京機場新候機樓創作的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其中的人體美和肢體語言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又如圍繞吳冠中提出的關於所謂形式美的爭論,使藝術的本體問題得到了空前的重視。還有象周思聰(1939—1996)、盧沉(1935—)、楊力舟(1942—)、王迎春(1942—)等這樣著名的寫實高手突然開始追求變形,在他們的影響下帶動了大批藝術家,特別是青年藝術家,使他們把注意力轉向了變形等藝術本體性問題。
1980年代的美術變革令人矚目。例如1960年中央美術學院和浙江美術學院首屆研究生的畢業創作引起了美術界極大的關注,除了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和中央美術學院羅中立的《父親》之外,還有浙江美術學院王公懿(1946—)的木刻《秋瑾》。以團體名義出現的展覽也如雨後春筍,1979年上海的十二人展、北京的星星畫展,1982年四川美術學院的油畫作品展,1965年杭州的“八五新空間”,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和《人體藝術大展》,這些群體性的展覽都有各自明確的宗旨和追求,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美術界的學術氣氛空前高漲。1967年徐芒耀(1945—)以《我的夢》獲得首居中國油畫展的優秀獎,這件作品以超現實主義的逼真畫法,表達了新一代人的感覺經驗,象征著他們試圖走出困境探索新世界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