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在遠古的時候,人們還不知道熟食。當時,人們住在黑暗的洞穴裏,吃一些野生瓜果、河蚌蛤蜊、連毛帶血的生肉,有時連這些生冷腥髒的食物也沒有,饑一頓飽一頓地掙紮度日。艱苦的生活和生食使人們得了各種疾病,許多人在很小的年紀就死了。有一個能幹的人就發明了“鑽木取火”的方法,讓人們吃上烤熟燒香的食物。他還讓人們帶著火種到遠方去捕魚打獵,以便獲得較多的食物,從而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於是,大家推舉他為領袖,稱他為燧人氏。

人們用石塊木棒對付野獸,常常奔波一天卻毫無所獲。狩獵生產的不穩定性,影響到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這時伏羲氏教人們用繩索結網,用網來捕獵野獸和打撈魚蝦,使獵獲物大大增加。可是到了冬天,野獸很少出來活動,獵手們又無可奈何了。伏羲氏又教人們在獵物多時把活著的野獸喂養起來,馴養成家畜,從而開創了原始畜牧業生產。因為他為人們排憂解難,人們高興地擁戴他為部落首領。

為人類生存做出最大貢獻的是教民農耕、勇嚐百草的神農氏。他發現扔在地上的瓜子、果實、穀粒會生根發芽,長出新的瓜蔓、果樹和穀物,就試著栽培,以補充漁獵的不足。可是,哪些果實、根莖能吃,哪些有毒不能吃,誰也說不清。神農氏不顧個人安危,把采集到的各種植物一一品嚐,並仔細地記錄下來。據說,他曾在一天內遇上70種有毒的植物,好多次幾乎斷送了性命。後來,他終於找到了糧食、蔬菜、水果等大量可食植物,同時還找到了許多可以治病的藥材。他還為栽培植物試製成功了耒耜等農具,開創了原始農業,使人類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這些傳說反映了遠古時代人類生產和生活發展的進程。

7炎帝和黃帝

中國人和海外華僑、華人常常因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這是有曆史根源的。

炎帝和黃帝是傳說中的中國原始社會晚期的兩個非常著名的部落首領。炎帝姓薑,號烈山氏,因為崇尚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火,所以稱為炎帝。相傳他精通農業生產。黃帝姓姬,號軒轅氏或有熊氏,因為崇尚土德,黃河流域的土地是黃色的,所以稱為黃帝。

炎帝和黃帝這兩個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陝西境內,後來沿著黃河兩岸向東發展,到達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當黃帝族日益興旺時,炎帝族已逐漸衰落下去了。這時候居住在我國東部的九黎族有個首領叫蚩尤,常常侵掠別的部落。他率領部落西進打敗了炎帝族,也危及黃帝族的生存。炎帝族逃到涿鹿(今河北省境內)向黃帝求援。黃帝聯合黃河流域的各個部落,在涿鹿與蚩尤展開了激戰。相傳,蚩尤和他的81個兄弟,個個凶猛善戰,衝殺在前。蚩尤請來風伯雨師,掀起了狂風暴雨。炎帝和黃帝部落聯軍,由虎豹熊羆四支精銳部隊做先鋒,用石刀、石斧奮勇搏殺。當大風雨逞凶的時候,黃帝請來女神旱魃,用猛烈的陽光和狂風驅散了風雨。蚩尤馬上又施放大霧,企圖逃跑。黃帝用指南車指明方向,攻進了九黎陣營,除掉了蚩尤,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就是傳說中的著名大戰——涿鹿之戰。後來,炎帝部落同黃帝部落在阪泉(今涿鹿東南)大戰,炎帝戰敗後服從黃帝的領導,兩個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構成了夏族的主幹。

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聰明異常。當了部落首領後,他教人們建築房屋,喂養家畜,種植五穀。他在率領人們開發中華的過程中,發明了車船、蠶絲、衣服,連文字、樂器和古代用來記錄年月的“幹支”也都是起源於他那個時代。因此,黃帝一直被當作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尊為華夏族的共同祖先。

8堯舜禪讓

相傳在遠古時代,堯在帝位70多年,年老準備退位,他就繼承人的問題征詢“四嶽”的意見,“四嶽”推舉舜繼位。堯對舜進行了多方麵的考察,最後禪位給舜。後來,舜也以同樣的形式禪位於禹。堯、舜在退位時都征詢眾人的意見,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選賢舉能”,這就是禪讓。

禪讓的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製的情況。當時,若幹個氏族組成部落,推選出部落酋長;若幹個部落組成部落聯盟,由各部落酋長推選出聯盟的首領。“四嶽”就是參加聯盟的部落酋長,堯、舜、禹就是聯盟的首領。可見,禪讓是一種通過民主推舉和考察,確定部落聯盟首領繼承人的製度。

隨著私有製的逐步發展,禪讓終於被世襲製所取代了。傳說禹在位時,眾人推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眾人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可是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位自立,禪讓製度便從此廢棄了。

9大禹治水

古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大禹,我們這裏恐怕隻有魚,哪裏還會有人呢!

傳說在堯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洪水災害。在由堯主持召開的治水會議上,人們推舉鯀去治水。鯀仿效前人,采用了築坦擋水的方法,但是洪水實在太大了,今天築的堤,明天就被衝H5,7土KG-*3誇H。鯀足足治了九年水,結果是勞民傷財,一事無成。這時,舜繼承堯當了聯盟首領,他處死了鯀,又根據眾人的意見選派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又叫大禹、夏禹。他采用疏通河道,開鑿溝渠,把洪水宣泄入海的方法治水。他跋山涉水,考察山川形勢,走遍了黃河中下遊,確定了每個地方的疏導辦法。然後,帶領人們開山填壑,疏通“九河”,將洪水引入大海,終於消除了水患。為了治水,大禹整整辛勤勞作了13年,腳趾甲都脫落了,小腿上的汗毛也掉光了。人們見了無不感動得流淚。在治水的13年中,大禹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都沒有進去看一看他十分相念的妻子和兒子,將全部身心投入到治水工程之中。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時,還指導人們利用水土之利發展農業生產,引導人們互通有無,調劑各地之間的物產。洪水災害消除後,農業生產和商品交換有了很大的發展。因此,大禹受到人們的愛戴,他的才幹和品德也得到舜的賞識,於是舜就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大禹。大禹繼任之後,逐步把原來的部落聯盟組織發展成國家組織。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王朝建立了。

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哪一個朝代

河南安陽西北部小屯村的農民,常常將耕地時掘到的刻有古文字的烏龜殼、牛胛骨等當作中藥材“龍骨”賣給藥店。這些古文字就是商王朝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使人們對商朝的曆史有了更可靠、更多的了解。

商部落原是活動在黃河下遊的一個主要從事畜牧業的部落。傳說商的始祖契是他母親簡狄吞食了玄鳥蛋所生。契傳14世至湯,勢力日益強大,在公元前16世紀,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湯建都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後來多次遷都。盤庚在位時,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所以曆史上也稱商王朝為殷朝或殷商。武丁在位時,任用建築工匠傅說為卿士,大力改革政治,同時不斷擴張勢力,使商王朝空前強大起來。據考古發掘證明,商王朝的政治勢力和文化影響所及,南越長江,北達遼西,西抵陝西,勢力範圍超過夏王朝。

商朝是一個奴隸製度盛行的王朝,以商王為首的大小奴隸主貴族構成了統治階級。在商王之下,設有塚宰、師尹、司徒、司空、司寇、司馬等眾多職官,組成了商王朝的統治機構。商王還有一支龐大的軍隊,分為右、中、左三師。商代有眾多的奴隸。在奴隸主的手工業部門中,也有大量被稱為“百工”的奴隸在勞動。奴隸主視奴隸為“畜民”,可以任意殺戮。奴隸主貴族死了,要殺奴隸殉葬;建築宮殿、宗廟,要殺奴隸祭奠;祭祀祖先,要殺奴隸進行人祭。在商王的陵墓中,殉葬的奴隸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最多達千人以上。

商朝的農作物品種很多,有黍、稷、粟、麥、菽、稻等。蠶桑生產已成為重要的農事活動。馬、牛、羊、雞、狗、豬“六畜”也已經大量飼養。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更為突出,其中以青銅器的製造最具有代表性。青銅的冶煉技術相當成熟,能夠製造品種繁多的禮器、酒器和用具,造型精美,紋飾瑰麗。現在所發現的商代最大的青銅器是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澆鑄這樣大的青銅器需要數百人協作。

商朝的文化發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小屯村出土的十多萬塊甲骨上,已發現的單字約有5000個。漢字的基本結構,如象形、形聲、會意、指事、假借等,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備,這說明甲骨文已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商代在天文和曆法方麵也有相當進步,甲骨文中有關於天文現象的記載和完整地運用幹支紀日的方法,並且已經懂得用置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陰曆和太陽曆相差的天數,為中國傳統的曆法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