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抗敵報》開始為四開兩版,3日刊,黃毛邊紙石版單麵印刷,發行1500份;從第12期改用新聞紙雙麵印刷,由兩版擴為四版,通過軍郵和地方抗日動員委員會向軍內外發行,到1938年2月發行2500份,至同年7月發行量增加到3000份。

鄧拓在《〈抗敵報〉50期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闡述了《抗敵報》的任務:"它要成為邊區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宣傳者和組織者,它要代表廣大群眾的要求,反映和傳達廣大群眾鬥爭的實際情況與經驗,推動各方麵的工作,教育群眾自己。但同時,它又從廣大群眾的推動與幫助中,得到本身的進步。它是群眾的報紙,它推動別人,同時也受到別人的推動;它教育別人,同時也受到別人的教育,就在這樣交互的推動與教育下,它才能夠有今天。"1938年,陸定一在《晉察冀邊區粉碎敵人進攻中的幾個重要經驗》一文中說:"我們應當指出,晉察冀的報紙工作確是做了模範,並給了我們很寶貴的經驗。"在談到報社的記者、通訊員時,他說:"他們的通訊員不愧是'戰地報人'。"《抗敵報》堅持把自己作為落實黨的決策、指示的宣傳者和組織者。

1938年8月16日,《抗敵報》在出版了62期(其間曾改名《抗敵》油印報紙10期)後,移交給中共晉察冀邊區黨委主辦(1940年11月更名《晉察冀日報》,即《人民日報》前身)。

《抗敵副刊》。1938年1月24日,《抗敵報》又增出了八開兩版、每周一期的《抗敵副刊》,內容是八路軍的生活和作戰經驗,專門指導軍事鬥爭,隻發軍內。《抗敵報》移交晉察冀邊區黨委主辦後,繼續出版的《抗敵副刊》擔負起軍區政治部機關報的宣傳任務。

《抗敵三日刊》。1939年3月9日出版,仍為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機關報,石印,四開四版,初期以部隊戰士為主要讀者對象。1940年前後,晉察冀軍區所轄各分區和平西等地區有了自己的報紙,《抗敵三日刊》遂以部隊排以上幹部為主要讀者對象,兼顧戰士。報紙的一版以刊登國內外時事為主,二版以刊登部隊工作經驗為主,三版以副刊為主,四版主要是軍事報道。

《抗敵三日刊》是思想上政治上鞏固部隊、團結部隊的有力武器,同時又是組織與指導部隊向黨的、民族的敵人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它十分注意反映並及時指導部隊的整頓和訓練,表揚邊區子弟兵英勇鬥爭的事跡,先後宣傳了著名的"二九"全線出擊、"七七"總攻平漢線、滹沱河與陳莊等大捷、雁宿崖和黃土嶺戰鬥殲敵1500餘人、擊斃日軍阿部規秀中將的重大勝利、百團大戰取得重大勝利,等等。《抗敵三日刊》經曆了抗日戰爭從戰略防禦到戰略相持階段,是在與敵人進行殘酷鬥爭中發展起來的,以及時、有效和生動活潑的宣傳,在部隊和根據地的廣大讀者中廣為傳播,產生了積極、廣泛和深入的影響。

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為該報200期紀念題詞,稱它是"子弟兵的號角,反映現實、指導現實"。李公樸稱讚該報"其通俗、新穎、活潑,為各報之冠","最有價值的是它在克服子弟兵團生活、工作、學習以及戰鬥中的不良傾向,在使子弟兵團建立成正規化鐵軍的幾度軍事整軍和政治整軍的工作中,它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見李公樸著《華北敵後---晉察冀》)。《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一書對《抗敵三日刊》作了這樣的評價:"它是當時邊區最精彩的報紙之一,是模範的部隊報紙。"

《子弟兵》報。1942年1月,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倡議,《抗敵三日刊》改用《子弟兵》的名稱。聶榮臻說:"我覺得'子弟兵'是個很好的稱呼。這個稱呼反映了我軍與人民的血肉聯係和親緣關係,我們軍區的報紙就改稱《子弟兵》報吧!"

《子弟兵》報1942年1月初刊,四開四版,始為3日刊,後改為5日刊。該報仍為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機關報,是我黨我軍在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創辦的、堅持時間最長的一張報紙,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地區人民軍隊主要的報紙之一。

《子弟兵》報認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毛澤東思想,緊密配合黨的中心任務,指導部隊的軍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麵的建設,輔導官兵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及時宣傳國際反法西斯鬥爭形勢和國內的抗戰形勢,反映敵後軍民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以崇高的革命理想鼓舞廣大指戰員的鬥誌,對鞏固和提高部隊戰鬥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子弟兵》報對晉察冀地區我軍進行的重要戰役、戰鬥,對堅持冀中平原遊擊戰爭,威震平津、平西、平北和北嶽、冀東的人民武裝鬥爭,對人民戰爭的偉大創造---地雷戰、地道戰、交通戰,以及在戰鬥中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英雄集體,都及時地在報上重要的位置,以充分的版麵,並配上熱情的言論,予以詳實的報道。

"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經過《子弟兵》報和兄弟報刊的連續、深入的宣傳,深入人心,家喻戶曉。還有"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地雷大王"李勇和"神槍手"李殿冰等,《子弟兵》報也都作為重大典型進行了突出的宣傳。《子弟兵》報還對國際友人白求恩、柯棣華大夫的事跡,以濃墨重彩作了連續的、多側麵的報道。

1947年7月以後,《子弟兵》報對石家莊、大清河、保定南北等戰役作了突出報道,通過各種宣傳形式介紹戰鬥經驗,宣揚我軍戰績,表揚英雄連隊和人民功臣。我軍進軍大西北作戰開始後,報紙及時發表了《堅決勇敢展開追擊戰》、《爭取解放蘭州勝利》、《打到寧夏去,消滅胡馬匪軍》等指導性很強的社論。報紙真實地反映了軍民並肩作戰的許多動人場麵。《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對這段時間的《子弟兵》報作了這樣的評價:《子弟兵》報"具有高度的指導性、思想性和戰鬥性,對讀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華北軍區時期的報刊

1948年5月9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一部合並,組成了華北軍區。

《華北解放軍》報。平津戰役勝利後,華北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部隊進入整訓階段,部隊建設開始向"正規化、現代化"方向邁進。當時,全軍各部隊辦的報紙雖然數量很多,但在大範圍內較有影響的報紙仍然很少;同時,中央軍委和多數大軍區都沒有本級的報紙,這就使創辦《華北解放軍》報顯得極為緊迫和重要。

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朱德、聶榮臻、薄一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華北解放軍》報的創辦工作極為關心。朱德總司令親筆為《華北解放軍》報題寫了報頭、題了詞,對辦好這張報紙提出了具體意見。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對報紙的創辦提出過許多具體意見,多次找負責創辦報紙的同誌談話,要求報紙要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指導部隊的正規化建設。中共中央宣傳部對《華北解放軍》報的創辦也很關心,陸定一部長、胡喬木副部長經常過問報紙的籌備情況,對報紙的籌辦給予了大力支持。

1949年8月1日,《華北解放軍》報正式創刊出版。報紙刊登了朱德總司令的親筆題詞:"學習正規化,保護國防"。《華北解放軍》報為華北軍區黨委機關報,1955年5月5日改為北京軍區黨委機關報。1954年4月之前,該報由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編輯科編輯出版;1954年4月之後,改由軍區政治部華北解放軍報社編輯出版。報紙為鉛印四開四版,有時也出版六版或八版,始為5日刊,後改為3日刊。《華北解放軍》報從1949年8月1日初版到1955年9月14日終刊,共出版621期。

《戰友》雜誌。華北軍區組建時創刊,改為北京軍區時停刊。文化半月刊,八開本,每期46個頁碼。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化部編輯,華北軍區政治部出版。

《解放軍畫報》。華北解放軍報社編輯出版的以新聞照片為主的刊物。

《軍政通訊》雜誌。1948年8月創刊,對內刊物,小32開本,華北軍區出版。主要內容為傳達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軍區黨委的指示,根據需要不定期出版。

《通訊業務》雜誌。華北解放軍報社編輯出版的以新聞業務研究為主的刊物。

《華北解放軍畫刊》。華北解放軍報社編輯出版的以美術作品為主的刊物。

《華北解放軍增刊》。主要刊登篇幅較長和保密性較強文章。

北京軍區時期的報刊

《戰友報》。1955年10月,北京軍區政治部根據總政治部《關於全軍報刊調整的規定》發出通知,宣布《華北解放軍》報停刊,另行出版《戰友報》。通知明確指出,《戰友報》是北京軍區黨委的機關報,在軍區黨委和政治部的領導下,依據黨的總路線和黨的建軍方針,麵向連隊,以廣大軍士和兵為主要讀者對象,緊密聯係群眾,聯係實際,進行宣傳鼓動。

《戰友報》1955年10月1日正式出版。報紙開始幾期為四開二版、3日刊,後改為四開四版、周3刊;經過2000年下半年幾期試刊後,《戰友報》於2001年1月1日正式改為對開四版,仍為周3刊。

1955年10月,北京軍區政治部在關於出版《戰友報》的通知中明確規定,《戰友報》的任務是: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軍思想,用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軍士和兵,鼓舞他們為解放台灣、保衛祖國和世界和平而鬥爭;緊密圍繞部隊作戰、訓練及其他中心任務,交流連隊工作經驗,指導連隊建設。

1994年9月20日,軍區對戰友報社的任務作出了重新規定,即:負責《戰友報》、《華北民兵》雜誌的采編、出版、發行和培養新聞報道通訊人員的任務;負責電視新聞的采編報道。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軍委、總部及軍區的部署,開展政治工作、軍事工作、後勤工作及其他工作的宣傳;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有關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方針政策;報道全區民兵預備役建設的新成績、新經驗;反映華北地區民兵預備役人員積極投入兩個文明建設的情況;反映軍區部隊重大活動和突出典型事跡的新聞報道。

《華北民兵》雜誌。按照軍區黨委賦予的宣傳任務,戰友報社除出版《戰友報》外,還負責出版《華北民兵》雜誌。

《華北民兵》月刊,1963年1月經北京軍區報請中共中央華北局批準創刊,1967年停刊,1969年10月複刊。複刊後,由北京軍區主管,北京軍區政治部主辦。《華北民兵》現為大16開本、64頁,每期約16萬字。

《華北民兵》月刊,是北京軍區黨委、首長和領導機關指導華北戰區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重要輿論工具,是一份麵向民兵連隊、預備役部隊,以基層人民武裝幹部、專職武裝幹部和廣大民兵、預備役官兵,以及地方各級黨組織、政府領導,人民防空、交通戰備部門,廣大複員退伍軍人,大學、中學軍訓學生為主要讀者對象的通俗性綜合月刊。《華北民兵》的辦刊指導思想是,服從國家改革開放大局,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致力於民兵工作改革,探索富國強兵之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發揮好輿論導向作用。

《華北軍事》雜誌。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準,麵向全軍公開發行的綜合性軍事學術期刊,是北京軍區主管的主要軍事學術期刊,由北京軍區學術研究工作委員會主辦。該刊為雙月刊,大16開,96頁,雙月20日發行。該刊自1991年創刊以來,已出版了73期。

該刊以"著眼部隊發展、指導現實工作、薈萃研究成果、團結學術骨幹、探索改革之路、展示戰區風貌"為宗旨,圍繞國防和軍隊建設積極開展學術研究,主要欄目包括:國防和軍隊建設、軍事思想、軍事理論、作戰研究、軍事訓練、司令部工作、部隊建設、部隊管理、後勤建設、基層建設、裝備工作、國防後備力量建設、調查研究、外軍研究、軍事漫談等。此外,還根據需要適時改進和增開新的欄目。

《戰友科學文化》雜誌。是為提高廣大官兵的科學文化水平,加強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建設而創辦的月刊。1983年9月創刊,全國發行。1984年9月3日,總政餘秋裏主任專門為該刊題詞:廣大指戰員的良師益友。1984年10月,國防部長張愛萍為該刊題寫了刊名。《戰友科學文化》到1984年12月停刊,共出版16期。

《戰友報通訊》。是戰友報社為指導新聞報道隊伍建設,提高部隊、尤其是基層廣大通訊員的新聞采寫能力而創辦的刊物。主要用於研究部隊新聞業務工作,刊登各種新聞體裁的寫作知識,部隊開展新聞報道工作的經驗,編輯和新聞骨幹的采編體會等。《戰友報通訊》在1985年編輯部減少人員編製後停刊。

《戰士與電影》。1982年2月創刊,先為雙月報,後改為月報,由北京軍區政治部文化工作站主辦,1995年1月改為《戰友影視報》。發行到北京軍區部隊連以上單位,並與各軍區、軍兵種、各電影製片廠、各影視報刊交流。《戰士與電影》的辦報宗旨是:麵向基層,麵向連隊,麵向戰士,做軍營與銀幕的紐帶,戰士與電影的橋梁。創辦20多年來,先後出版發行200餘期,以其格調高昂、健康向上、特色突出、內容豐富、版麵活躍,受到讀者喜愛和專家好評。同時,該報培養了一大批影評骨幹,在組織參加全國、全軍影評大賽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