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由於當時物質條件很困難,為了集中辦好《解放日報》,中央還決定停辦《解放》周刊、《中國青年》、《中國婦女》、《中國文化》、《共產黨人》、《八路軍軍政雜誌》等。毛澤東在為《解放日報》寫的發刊辭中寫道;“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解放日報》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為宣傳貫徹黨的總路線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經過1942年開始的整風改革,《解放日報》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缺點,工作有了顯著的改進,創造了寶貴的經驗,而且為豐富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中國無產階級新聞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許多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參加過《解放日報》的工作,他們和延安其他新聞單位的工作人員一樣,都過著很儉樸的生活,不為名,不為利,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革命工作,在這個熔爐裏鍛煉成長,大大發揚了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和作用。《解放日報》的整風改革1942年開始整風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黨進行的一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教育運動。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八風。黨的新聞工作整風改革是全黨整風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整風開始後,毛澤東作了《整頓黨的作用》、《反對黨八股》等報告;根據整風精神,中共中央宣傳部於1942年3月16日發出《為改造黨報的通知》,這是新聞工作進行整風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其要點是:第一,加強黨對報紙的領導;第二,增強報紙的黨性和群眾性;第三;加強報紙的戰鬥性。《解放日報》走在新聞界整風改革的最前麵。1942年3月31日,毛澤東在延安召開了《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黨內外負責幹部和理論家、作家等0多人參加。毛澤東在座談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說:“我們今天來整頓三風,必須好好地利用報紙。”4月1日,《解放日報》正式改版。從創刊到改版的10個月,《解放日報》的宗旨和大方向是正確的,宣傳報道上的成績是主要的,它確是一張無產階級的黨報。但是由於報紙主要負責人頭腦中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尚未肅清,聯係實際聯係群眾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因而《解放日報》在許多方麵還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在辦報思想上忽視對解放區軍民實際鬥爭生活的報道,缺乏對黨中央重要決議和指示的深入闡發,不注意反映黨的方針政策貫徹執行的情況;在辦報業務中公式化、概念化現象嚴重,社論每日一篇,但大多內容空洞,誇誇其談;在辦報作風上,明顯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以上問題,非常集中地表現在版麵的的安排上。改版前的《解放日報》。版麵上“一國際,二國內,三邊區,四本部”的模式盛行。國際新聞在版麵上占絕對優勢,位置也極為顯著。這種版麵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抗日根據地鬥爭實際,脫離了黨的中心工作和實際,這是黨八股的一種表現。正如《為改造黨報的通知》中說的,這是“為別人的通訊社作義務的宣傳員”,是“黨性不強”。

報紙對自己黨政軍民活動的新聞,采用的數量少,位置也不顯著。如毛澤東加了按語的關係邊區軍民生活大事的運鹽報告《魯忠才長征記》隻發在二版的下麵。尤其是整風初期,《解放日報》宣傳很不得力。1942年2月1日,毛澤東發表《整頓黨的作風》的重要演說,向全黨發出了開始整風運動的偉大號召。第二天,《解放日報》把這條非常重要的新聞竟排在第三版的右下方很不顯眼的地位,作為一條不重要的新聞來處理。2月10日,雙把毛澤東發表《反對黨八股》演說的重要新聞放在第三版末條地位。顯然,這兩條新聞的處理是完全錯誤的。改版以後,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根據地的要聞版,第二版是陝甘寧邊區版,第三版是國際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種專論。這就把抗日根據地的新聞報道提到了首位,把國際新聞放到了比較適當的位置。此後,整風運動的宣傳、大生產運動的宣傳、反對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宣傳等重大內容,都及時地成為該報的宣傳中心。許多勞動模範的事跡占據了報紙的主要版麵。報紙的麵貌為之一新,在加強黨性、聯係實際、聯係群眾方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改版的基礎上,黨報工作的改革進一步深入開展起來,最重要的一個收獲就是全黨辦報運動的開展。1942年8月以後,為克服宣傳人員鬧獨立性的傾向,使報紙成為“完全的黨報”,毛澤東指:報紙對於政策宣傳的問題,必須經常向中央請示報告。中央和西北中央局要管理報紙。報紙不能鬧獨立性,應當在統一領導下進行工作,不能鬧一字一句的獨立性。自由主義在報社內是不能存在的。8月8日,中共中央任命陸定一為《解放日報》總編輯;8月29日,中共中央決定,《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也是西北中央局機關報。9月29日,《解放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黨與黨報》,提出:“報紙是黨的喉舌,是這一個巨大集體的喉舌。在黨報工作的同誌,隻是整個黨的組織的一部分。一切要依照黨的意誌辦事,一言一動,一字一句,都要顧到黨的影響。”《解放日報》社內部健全了各種製度。1943年3月20日西北局發出《關於解放日報幾個問題的通知》,要求各級黨委進一步抓好對《解放日報》的通訊工作。此後,各地黨委分別建立了黨報委員會,專門負責領導報刊宣傳工作;建立了報刊通訊網,使人民群眾的生活、工作更好地在黨報上得到反映。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本報創刊一千期》,總結說:“改版後,本報依照中央方針,實地改革。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一年又十個月了。一年又十個月中間,我們的重要經驗,一言以蔽之,就是‘全黨辦報’四個字。”

五、無產階級黨報理論的確立

解放區新聞界的整風改革,在我國無產階級新聞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在實踐上促進了當時黨的新聞事業的發展,而且在新聞理論上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使中國無產階級黨報理論得以確立。毛澤東對《解放日報》的一係列指示和在改版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中宣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西北局《關於解放日報幾個問題的通知》、胡喬木《報紙是人民的教科書》、陸定一《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解放日報》的《致讀者》、《黨與黨報》、《本報創刊一千期》等文章,集中闡述了無產階級黨報理論的基本觀點。第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新聞觀,反對唯心主義的新聞觀。

1943年9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的陸定一《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深刻地闡明了這個問題。它指出:“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本源是事實”,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尊重事實。而唯心論者卻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新聞的本源乃是某種“性質”的本身,如什麼“時宜性與一般性”,以及“政治性”、“趣味性”等等。這就否定了新聞所報道的事實是第一性的,從而使新聞脫離事實,為造謠、曲解、吹牛等大開方便之門。陸定一的文章從哲學根本觀點上劃清了唯物主義新聞觀與唯心主義新聞觀的界限。《解放日報》社論《新聞必須完全真實》中還指出,我們主張新聞必須完全真實,這既要反對無中生有,任意誇大,也要克服對革命事業的成績反映不夠的毛病。第二,確立“全黨辦報”的思想,反對“同人辦報”的觀點。社論《黨與黨報》對列寧的“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這個著名論斷中的“集體”進行了闡述。指出,對於黨報來說,如果把集體看作是報館同人,就會不顧黨的意誌和影響,而依照報館同人或工作人員個人的意見和興趣辦報,那就“一定黨性不強,一定鬧獨立性,出亂子”。“所謂集體宣傳者集體組織者,決不是指報館同人那樣的‘集體’,而是指整個黨的組織而言的集體”。“在黨報工作的同誌,隻是整個黨的組織的一部分。一切要依照黨的意誌辦事。”“黨報不但要忠於黨的總路線、總方向,而且要與黨的領導機關的意誌呼吸相關,息息相通,要與整個黨的集體呼吸相關,息息相通。”另一方麵,“黨必須動員全黨來參加報紙的工作。”這篇社論比較全麵、準確地闡述了全黨辦報的思想。第三,確立“人民公仆”的思想,反對“無冕之王”的觀點。“人民公仆”和“無冕之王”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種根本對立的記者觀。資產階級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實際上不過是被人雇傭的工作人員;無產階級的記者是黨和人民的公仆,是為人民服務的,是為黨和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做人民的公仆,有著廣闊的天地,是很自由的,也是很光榮的。而所謂“無冕之王”,貌似自由,其實這種自由絕對不能超出雇主允許的範圍。

革命的新聞工作者,不能脫離黨和群眾,產生高人一等的思想,而應該密切與工農兵結合,努力改造世界觀。確立“人民公仆”思想,反對“無冕之王”觀點,就是讓新聞工作者進一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第四,堅持“政治第一,技術第二”,反對“技術第一,政治第二”。做新聞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術,如寫作、編排、校對等,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過分誇大技術作用,或者把技術神秘化,使它和政治對立起來,因而主張“技術第一,政治第二”,那就是十分錯誤的。《解放日報》的社論《政治與技術》比較全麵地論述了這個問題。它指出,技術的作用和可貴,就在於好的技術能把正確的思想內容完善地表達出來;壞的技術就做不到這一點,甚至會起相反的作用。如果政治立場堅定了,技術的進步是可以求得的。“技術第一,政治第二”,這是反對黨性、群眾性、組織性、戰鬥性的口號,是反對全黨辦報的口號,也是毀滅技術的口號。第五,樹立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列主義文風,反對黨八股。《解放日報》發表的《反對黨八股》一文,深刻地論述了這個問題,劃清了兩種文風的界限。黨八股是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的東西,對革命事業危害很大,必須徹底消除;我們提倡的是一種民族的、科學的、大眾化的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風,它對於推動革命事業前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六,堅持和強調無產階級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這是黨報工作的一條根本原則。黨報必須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領導下工作,自覺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不得以任何形式鬧獨立性。

《為改造黨報的通知》首先要求黨報必須增強黨性;《黨與黨報》從理論上對黨報的黨性原則作了較為深刻闡述。改版社論《致讀者》在談到怎樣使黨報成為黨手中最銳利的武器時,回答是:“第一,貫徹著堅強的黨性。”毛澤東1942年10月28日在一個指示中寫道:“抓緊通訊社及報紙的領導,務使通訊社及報紙的宣傳完全符合黨的政策,務使我們的宣傳增強黨性,拿《解放日報》所發表的關於如何使報紙增強黨性的許多文件去教育我們的宣傳人員,克服宣傳人員中鬧獨立性的錯誤傾向。”第七,發揚黨報的優良作風。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5月16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提高一步》,指出這三種作風“是全黨的作風問題,但同時也就是我們報紙的作風問題”,是黨報今後提高一步“努力的目標”。黨報具有了這三者統一的作風,這就可以“天天發現新事物、新問題,取得新經驗,發展新理論,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不斷前進,不斷發展”。這種作風是在黨報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培育起來,經過整風更得到豐富和發展,並總結和上升為理論,進一步成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更加自覺遵循和不斷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抗戰時期無產階級黨報理論的確立,豐富了無產階級新聞學,促進了黨的新聞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動了黨的新聞事業的進步和深入改革。

六、北京主要報刊簡史

北京軍區的前身是華北軍區,華北軍區是由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一部合並而成的。北京軍區的報刊,隨著部隊編製體製及任務的變更,不斷發展、創新,逐步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

晉察冀軍區時期的報刊

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在山西省五台縣成立,隨即移至山西、河北兩省交界的阜平縣城。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我黨創建的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飽受國破家亡之苦的人民群眾踴躍參軍,使晉察冀軍區的部隊迅速擴充。戰爭的實際急需創辦一張全區性的報紙,以宣傳黨的政治、軍事主張,傳達黨中央、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充分反映晉察冀軍民的鬥爭生活,揭露和打擊日偽的腐朽文化。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在著手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時就指出,辦個黨報,是打仗和開拓根據地都迫切需要的頭等大事。

《抗敵報》。1937年12月11日,《抗敵報》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創刊,是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機關報。《抗敵報》是在黨領導下的敵後大戰區創辦最早的一張黨報。創刊初期,編輯部主任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由沙飛和洪水擔任副主任。出版24期後,由鄧拓擔任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