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監察機構職官設置及其職掌
1?禦史台根據《金史百官一》記載,金代禦史台的設官及分工情況是:禦史大夫1員為台官,從二品(舊正三品,大定十二年升)。“掌糾察朝儀,彈劾官邪,勘鞫官府公事。凡內外刑獄所屬理斷不當,有陳訴者會台治之”。禦史中丞1員,從三品,為台副長這,其權責較唐、宋為重,頒印綬,可獨立行事。侍禦史2員,從五品,掌奏事,判台事。治書侍禦史2員,從六品,掌同侍禦史。殿中侍禦史2員,正七品,“每遇朝對立於龍墀之下,專劾朝者儀矩,凡百僚假告事具奏目進呈”。監察禦史12員,正七品,“掌糾察內外非違、刷磨諸司察帳並監祭禮及出使之事”。世宗曾諭告禦史大夫李石:“宜令監察分路刺舉善惡以聞”。典事2員,從七品,即唐宋的主簿,掌理文書。架閣庫管勾1員,從八品。檢法4員,從八品,掌勾稽簿籍者。獄丞1員,從九品,看守台獄。合計定編定員28人。此外,禦史台還有令史28人,其中女真13人(內班內隻6人,終場舉人7人);漢人15人(內班內隻7人,終場舉人8人)。譯史4人(內班內隻2人,終場舉人2人)。通事3人。合計吏員35人。
2?地方監察網絡金代地方監察製度具有多重性的特點,有監察禦史巡察,有遣使監察,也有常駐地方監察機關。①明察暗訪禦史。金代初期沒有設立監察地方的專門機構,而是由中央遣監察禦史分路巡行地方,每路由女真、漢人各一人同往。金初,一歲一巡,宣宗時改為每歲兩遣監察禦史巡察。禦史巡察有行台之稱。世宗時,以“常設訪察,恐任非其人,以之生弊”為由,又派遣密使,微行州郡,名叫“行路禦史”。從此,“明察暗訪”兩者相結合。②增設提刑司。大定時期,金朝統治進一步鞏固,監察機構得到加強。但是,貪贓枉法仍不乏其人,刑獄失平,監察機構也不甚得力。章宗即位之初便設立了地方監察機構提刑司,提刑司分九路而設,具體分布如下:“提刑司九處。中都、西京路(南京置司),北京、臨潢路(臨潢置司),東京、鹹平府路(東京置司),上京、曷懶等路(上京置司二),河東南、北路(汾州置司),河北東、西、大名府路(河間置司),陝西東、西等路(平涼置司),山東東、西路(濟南置司)。”其中,陝西東、西路包括京兆府、延、慶原、
鳳翔、臨洮幾路。可見,九路提刑司並非隻是行政區劃的九路,而是一路提刑司往往管轄二、三路。每路提刑司除設提刑使、副使各一員外,還有判官、知法、書史等。“諸路提刑司官止三十餘員”。提刑司以審治刑獄為其重要職責,“並兼勸農采訪事,屯田、鎮防諸軍皆屬焉。”提刑司官員還經常於各地巡查刑具,以防法外重刑。提刑司與禦史台不同,主要負責地方事務
。明昌三年(1192年)四月,“遣禦史中丞吳鼎樞等宰決中都冤獄,外路委提刑司處決。”因其基本負責外路事務,所以又之為“外台”。承安四年(1199年)四月,提刑司改為按察司。按察司有按察使、副使、簽按察司事、判官、知事、知法、書史等。按察使“掌審察刑獄,照刷案牘,糾察濫官、汙吏、豪猾之人,私鹽酒曲並應禁之事,兼勸農桑,與副使、簽事更出巡案。”副使兼勸農事。此外,諸路按察司並兼轉運使,副使兼同知。提刑司的職權和宋朝的提點刑獄公事的職權相似,表明金代提刑司這一機構形式來源於宋朝的提點刑獄公事。提刑司以及按察司出現後,與中央監察機構禦史台一起,構成了金代監察係統。這是一個從中央到地方自成體係的垂係統,在各機構中具有一定獨立性。在其權力頂峰時,幾乎無所不察。這一方麵反映了監察機構的加強和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麵由於職權遠超出監察官的職責範圍,反而使監察本職工作不十分明確。章宗死後,蒙古又向金朝發起了不斷進攻,加上內部宮廷政變,金朝統治集團已陷入困境。在這種形勢下,按察司已難以執行它的大部分職能,於是在貞三年(1215)被罷撤了。③司農分察。按察司撤除後第七年即興定六年(1222年),金宣宗改勸農使為司農司,兼采訪公事,按察地方。司農司設大司農1員,正二品;卿3員,正四品;少卿3員,正五品;知事2員,正七品。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十二月,立京東、京南、京西和陝西四個行司農司,各行司農司設卿1員,正四品;少卿1員,正五品;丞1員,正六品。規定:“卿以下迭出巡案,察官吏臧否而升黜之”。結果,“使節所過,奸吏屏息,十年之間民政修舉,實賴其力。”④審錄官。熙宗時,派遣審錄官和監察禦史分巡各州,考覆地方官吏,薦舉廉吏杜遵晦等124人,彈劾貪吏張軫等21人。金代對於征戍軍官的監察,雖規定由禦史台所遣“巡按禦史治之”,卻又“差一奉禦在軍中,號曰‘戰監’”。這夥人“每臨機製變多為所牽製,遇敵輒先奔,故師多喪敗。”因此,他們無法對軍官行使監督之責。奉禦隨軍監察,至“哀宗因之不改,終至亡國”。
3?諫官係統金代諫官係統由審官院、諫院、登聞鼓院、登聞檢院等機構組成。魏晉以來,一直具有封駁諫諍之權的門下省至此已退出曆史舞台。①審官院。金代雖保留給事中,但不主封駁事宜,改隸宣徽院。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特設審官院以部分取代原給事中封駁之權責。審官院設知院1人總領,下設掌書4人,以禦史台終場舉人辟充。“掌奏除授失當事”,凡除授隨朝六品,外官五品以上官,都要送審官院審查。補闕、拾遺、監察雖七品,但因職務重要也要送審。“若注擬失當,止令禦史台官論列”。金代審官院於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年)罷之,其權責轉禦史台。②諫院。宋初的諫官分隸中書、門下兩省,金將兩省的諫官都歸屬諫院,諫院與禦史台並立,與尚書省無隸屬關係。諫院設左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皆正四品。左司諫、右司諫,皆從五品。左補闕、右補闕,正七品。左拾遺右拾遺,正七品。諫院的職權是掌規諫朝政缺失。章宗曾對右司諫孛術魯子元等說:“國家設置諫官,非取虛名,蓋責實效,庶幾有所裨益。卿等皆朝廷選擢,置之諫職,如國家利害、官吏邪正,極言無隱。”章宗還對右諫議大夫張說:“朝廷可行之事,汝諫官、
禮官即當辨析,”並令“自今所議毋但附合尚書省。”③登聞鼓院。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登聞鼓院初設官”。為獨立的言諫監察機構。設知登聞鼓院,從五品,多以諫官兼之。同知登聞鼓院事,正六品。另有知法2員,從八品(女真、漢人各1員)。“掌奏進告禦史台、登聞檢院理斷不當事”。④登聞檢院。建於海陵王正隆年間,設知登聞檢院,從五品;同知登聞檢院,正六品;知法,從八品(女真、漢人各1人)。其職責為“掌奏禦進告尚書省、禦史台理斷不當事。”尚書省“凡事理不當者,許詣登聞檢院投狀,院類奏覽訖,付禦史台理問。”“凡陳言文字詣登聞檢院送士院聞奏,毋經省廷。”“隨朝八品以上外路五品以上,及出使外路有可言者,並許移檢院以聞。”
(三)監察法規金朝統治者為加強禦史官員的管理,先後製定了多種監察法,如對禦史權責、失糾、失舉、所察不實,以及考核升黜等方麵,都作了具體的規定。
1?禦史權責。主要職掌內容有三:一是糾彈百官。海陵王曾在正隆年間指出,禦史大夫“韋糾劾,細務非所責也。”“自今百官有不法者,必當舉劾,無憚權貴。”世宗曾強調“糾正百台官職也。”二是廉察官吏。大定十七年(1177年)規定:“台臣糾察吏治之能否,務去其擾民,且冀其得賢。”就是說既要彈劾邪官,又要舉其廉能。三是察帳。即稽核財政,審查官府賬目,檢查文件辦理的情況。世宗大定二年,詔禦史台“檢察六部文移,稽而不行,行而失當,皆舉劾之。”四是糾察朝儀和在京百官告假。金代憲台禁止風聞奏事,規定“禦史台糾察諂倭趨走有實跡者。”“禦史台諸訴事於台,當以實聞,不得輒稱察知。”
2禦史考課格。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定製“以給由具所察事之大小多寡,定其優劣”。宣宗貞二年定製”以所察大事至五、小事至十為稱職,數不及且
無切務者為庸常,數內有二事不實者為不稱職。”凡稱職,則有升擢。庸常者臨期取旨,不稱者降除,任未滿者不許改除,這種以察事之大小多寡考核禦史優劣的方式,實際上是一種重實績的考核法,可以促進禦史切實地擔負起監察之責。
3?禦史失察誤劾法。金代對監官失糾、失舉和所察不實的行為處理都有規定。大定十七年(1177年)規定:“失糾察者嚴加懲斷,不以贖論。”十九年,“製糾彈之官知有犯法而不舉者,減犯人罪一等科之,關親者許回避。”二十一年,世宗下令:“今監察職事修舉者與遷擢,不稱者,大則降罰,小則決責,仍不許去官。”泰和四年(1204年)八月,章宗敕:“諸按察司體訪不實,輒加糾劾者,從故出入人罪論,仍勒停。若事涉私曲,各從本法。”貞三年(1214年),宣宗詔令“自今監察官犯罪,其事關軍國利害者,
並笞決之。”世宗和宣宗時,監察官因失察受到處分的禦史極多。《金史刑誌》:“武器署丞奕、直長骨,7赤皮坐受草畔子財,奕杖八十,骨5”,7赤皮笞二十,監察禦史梁襄等坐失糾察罰俸一月”。即便是漏察王親田戚的問題,一旦發現亦不寬宥。《金史世宗紀中》“禦史中丞劉仲誨、侍禦史李瑜坐失糾察大長公主事,各削官一階”。《金史董師中傳》:“師中為監察時,漏察大名總管忽刺不公事,及忽刺以罪誅,世宗怒曰:‘監察出使郡縣,職在彈糾,忽刺親貴尤當用意,乃徇不以聞。’削官一階,降授沁南軍節度副使”。《金史張特立傳》:監察禦史張特立因不糾劾省掾王賓,杖七十,並左遷邳州軍事判官。禦史因奏事不實受處分者了不少。彰化軍節度使完顏璋在對宋戰爭中功勳卓著,戰後世宗派禦史中丞達吉去核報告軍戰績,達吉因以前與完顏璋有矛盾,故意貶低他的戰功。世宗發現後,對達吉削官兩階,杖八十。承安四年(1199年),章宗以禦史大夫張、侍禦史路鐸
“奏事不實”,張追一官,路鐸追兩官,俱罷職。宣宗時,禦史中丞師安石“坐劾英王守純附奏不實,決杖追官”。對於禦史失職、所察不實者嚴加追究,反映出禦史台責任製的嚴格,這對禦史台官員嚴察細訪,除惡務盡、遵守法紀具有督促作用。
4?監官紀律。為防範監察官員徇私枉法、趨附權貴和朋比為奸,金代嚴禁監察官員與其他官吏進行任何非公事的交往。《金史唐括安禮傳》載:“上(世宗)問宰臣曰:‘禦史台官,亦與親知往來否’皆曰:‘往來少。’上曰:‘台官當盡絕人事。諫官、記注官與聞議論,亦不可一人遊從。’安禮對曰:‘親知之間,恐不可盡絕了。’上曰:‘職任如是,何恤人之言。’”對於違犯該項監察之法的監察官員則予以嚴厲處罰。史載,河東提刑判官把裏海因坐私謁鎬王永中,杖一百,解職。台官不得與人相見的製度,雖可起到減少禦史與官吏結黨營私之事的發生,但卻不便於禦史了解情況。因此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十一月,禦史台奏:“故事,台官不得與人相見。蓋為親王、宰執、形勢之家,恐有私徇。然無以訪知民間利病、官吏善惡。”於是章宗詔:“自今許與四品以下官相見,三品以上如故。”還規定禦史巡察地方時不得“輒受訟牒”,不準與地方官“宴飲”或“攜妓遊玩”。大定十七年八月中,世宗以監察禦史體察東北官吏時輒受訟牒,而違例,鞭笞五十。大定二十六年,世宗又以監察禦史陶鈞攜妓遊北苑,歌飲池島間,迫近殿廷,杖六十。為使台官無顧忌地彈奏百官,金代還規定禦史奏事,執宰和修起居注者須回避。這項規定實際是保護禦史的正常工作程序。
(四)禦史台官員的精選為了保證監察官員具備良好的素質,使監察製度得以順利貫徹執行,以真正收到監察之效。金朝統治者極重視監察官員本身的素質,製定了嚴格的選拔標準。這些標準是:首先,注重忠勤剛直和公正廉明的品質。如世宗認為“糾正非違,台官職也,苟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金代的監察官員幾乎都以清廉剛正、勇於任事入選。世宗以張汝霖“公正”,登用為禦史中丞,俄轉為禦史大夫。又以張汝霖“純直人也”,曾四遷至侍禦史,史稱張萬公“淳厚剛正”。以李晏“性果敢”、“剛正”,兼禦史中丞。李晏為中丞後又以焦旭“為人剛果自任,不避權勢”,薦代韓天和為監察禦史。宣宗以完顏素蘭“屢進直言”,任命為監察禦史。章宗以移刺益“剛正可任”,兼監察禦史。其次,注重文化素質。金明文規定監察官員,尤其監察禦史的入選,必須進士出身。《金史完顏守貞傳》記:“舊製,監察禦史凡八員,漢人四員皆進士,而女真四員則文資右職參注。守貞曰:‘監察乃清要之職,流品自異,俱宜一體純用進士。’”後章宗根據完顏守貞建議,監察禦史皆用進士出身。金代監察官員這種高層次的知識結構與曆代相較實屬罕見。再次,注重基層實際工作的能力和良好政績。禦史具有基層的實踐經驗,才能諳悉民情,通曉時政;才能明察是非,切中要害。因此金代的絕大多數監察官員均來自有一定政績的地方縣令、縣丞和主簿。如章宗時周昂,年二十四歲進士及第,調南和簿,有政績,遷良鄉令,入拜監察禦史。史蕭“累以廉升曆赤縣及幕官,入為監察禦史。”金代選任禦史還注意民族比例和年齡結構。監察禦史一般都以女真、漢人各半的選任原則,年齡上以曆事老成者為之,即六十歲以上者任用之。後以年大廢事,改為六十歲以下廉幹者備選。金代禦史官員的任用權,在世宗大定初年以前,皆委之宰相,皇帝僅根據宰相的提名履行任命手續而已。大定七年(1167年),吏部書梁肅上疏建議:“台官自大夫至監察,諫官自大夫至拾遺,陛下宜親擇,不可委之宰相,恐樹私恩,塞言路也”。世宗納之。到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敕禦史台,自今監察令本台辟舉,任內不稱職亦從奏罷。”但在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複命尚書省擬注,第一闕則具三人或五人之名,取旨授之。”這是一種差額薦舉法。到宣宗貞二年(1214年),又改為“命台官辟舉”。但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