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攻克基什尼奧夫
德軍在巴爾幹的局勢的調整,對蘇軍大為有利,尤其到1944年的8月,情況更是顯然明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德軍南翼削弱,為了恢複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西部地區的防禦,德軍統帥部從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向蘇德戰場中央地段抽調了12個師,其中包括6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師,從而使德軍的南翼大為削弱。
在蘇軍勝利的影響下,巴爾幹地區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的反法西斯鬥爭進入高潮,特別是在國內政治形勢日趨尖銳的羅馬尼亞,反法西斯抵抗運動此起彼伏,空前高漲。在布加勒斯特、普洛耶什蒂和其他一些城市,根據共產黨的倡議成立了武裝的戰鬥小組,這些在當地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一個個堅決的規模不等的反法西斯鬥爭,對德國的法西斯統治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動搖作用。
羅馬尼亞人民反對壓迫者的鬥爭,目標越來越明確,組織越來越嚴密。1944年5月,在共產黨的努力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結成了工人統一陣線,6月22日,又就成立民族民主聯盟問題達成協議。資產階級的國家保皇黨和國家自由黨,同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一起參加了這個聯盟。羅馬尼亞共產黨同資產階級政黨結成同盟,旨在聯合全國一切力量與希特勒匪幫和安東尼斯庫法西斯政權進行頑強的鬥爭,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兵力兵器對比方麵,蘇軍具有明顯的優勢。由於羅馬尼亞是德國所需石油的主要供應國,也是其糧食和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還是通往巴爾幹的屏障。因此,盡管德國處於困境之中,卻仍在羅馬尼亞保留著強大的軍隊集團,計47個師和5個旅,其中包括3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師。第1航空隊的部分兵力和羅馬尼亞的航空兵軍負責支援該集團的行動。德軍的基本兵力,即德國第6集團軍的74個師在基什尼奧夫突出部擔任防守。為了做好抗擊蘇軍進攻的準備,敵人構築了工事完備。縱深梯次的防禦體係。但敵人的防禦同時也還存在諸多嚴重弱點。例如,其戰役預備隊沒有多少坦克兵力;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都集中配置在基什尼奧夫突出部,而突出部的根部則由戰鬥力不強的羅馬尼亞軍隊擔任防守;戰役縱深的預設防禦地區也沒有任何部隊防守。
蘇軍最高統帥部正確地判斷了所麵臨的情況,決定在雅西和基什尼奧夫地區實施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8月20日~29日)的意圖是:粉碎雅西—基什尼奧夫地域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迫使羅馬尼亞退出與法西斯德國結盟的戰爭。為了消滅敵軍集團,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投人由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和托爾布欣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2和第3方麵軍,以及由奧克佳布裏斯基海軍上將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少將指揮的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艦隊。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鐵木辛哥負責協調兩個方麵軍的行動。蘇德雙方兵力兵器對比,蘇軍具有明顯的優勢:兵力之比為125萬比90萬,1.4倍於敵;火炮之比為16000門比7500門,2.1倍於敵;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比為1870輛比400輛,4.7倍於敵;飛機之比為2200架比810架,2.7倍於敵。蘇軍對敵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主力形成了強大的包圍態勢,士氣高昂。所有這一切,為蘇軍實施大規模的具有戰略性進攻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提供了可能。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根據各方麵軍司令員的建議製定的戰役意圖是:在相距甚遠的雅西西北和賓傑裏以南兩地段同時突破敵防禦,向胡希、瓦斯盧伊和費爾丘地域沿向心方向發展進攻,合圍並殲滅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主力,爾後向羅馬尼亞腹地高速發展進攻。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計劃分兩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8月20日~25日),烏克蘭第2方麵軍的第一梯隊各集團軍突破敵防禦,並與烏克蘭第3方麵軍會師。計劃規定的進攻速度:步兵每晝夜20~25公裏,快速兵團每晝夜30~35公裏。第二階段(8月26日~29日),企圖在合圍對外正麵向福克夏尼方向追擊敵人,並在烏克蘭第3方麵軍協同下消滅被圍集團。烏克蘭第3方麵軍進攻戰役的第1階段計持續7~8天,其任務是突破敵防禦,圍殲雅西-基什尼奧夫敵軍集團;第2階段則向列尼、伊茲伊爾方向追擊敵人。各集團的指揮官,親臨戰場,根據戰役企圖區分了加強兵器,給各兵團下達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