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南軍幾乎解放了南斯拉夫的全部領士。E集團軍群殘餘部隊垂死掙紮,千方百計地想衝出合圍圈向英軍投降未遂,繼續被圍困在斯洛文尼亞和奧地利。殲滅E集團軍群的戰鬥從5月8日開始,至15日結束。盡管德軍技術裝備水平遙遙領先,最終還是輸給了得道多助的南斯拉夫軍民。僅1945年,敵人在南斯拉夫就喪失30多萬人,並損失許多武器、技術裝備和其他軍事裝備。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立憲會議首次通過聲明,宣布南斯拉夫徹底廢除君主製度,並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反法西斯鬥爭的勝利結束,在南斯拉夫人民的曆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
5.布達佩斯戰役
在蘇德的戰場上蘇軍實施全線進攻,捷報頻傳。蘇聯元帥托爾布欣指揮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勝利完成貝爾格萊德戰役的勝利,並與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聯合解放了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之後,正在向匈牙利南部變更軍隊部署,以便強渡多瑙河,隨後在多瑙河西岸匈牙利作戰。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轄第40、第27、第53集團軍,近衛第7集團軍,第46集團軍,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空軍第5集團軍,羅馬尼亞第4、第1集團軍和H·久普利耶夫中將指揮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1944年10月底前在喬普、尼賴吉哈佐、索爾諾克、包姚一線進行作戰。其當麵之敵為弗裏斯納上將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轄第8、第6集團軍,第二坦克集團軍,匈牙利第3集團軍及一些戰鬥群)。德軍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接近地建立了一係列堅固築壘防禦地區和市區圍廊。在布達佩斯西南,沿巴拉頓湖、韋倫采湖一線,直到瓦茨附近的多瑙河彎曲部,再沿捷匈邊境,構築了一條防禦地帶,即所謂“馬爾加裏塔防線”。但是,德軍在布達佩斯附近並無重兵配置,因為當時德軍主力還在尼賴吉哈佐方向作戰。
戰況不斷好轉對於蘇軍來說,全線勝利已指日可待,當前的問題便是如何能夠降低損失,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勝利。烏克蘭第2方麵軍轉入進攻,攻占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迫使匈牙利退出戰爭。方麵軍在其左翼以第46集團軍和近衛第2、第4機械化軍的兵力,向凱奇凱梅特、布達佩斯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突破敵在布達佩斯東南的防禦,攻占布達佩斯市。地麵突擊的航空火力支援,由空軍第5集團軍負責。近衛第7集團軍由索爾諾克東北地域實施輔助突擊,以便強渡蒂薩河,並在索爾諾克地域奪取該河西岸登陸場。方麵軍餘部則繼續向米什科爾茨方向進攻,牽製當麵敵軍兵力,使其無法調往布達佩斯地域。烏克蘭第3方麵軍繼續變更部署,集中主力於南斯拉夫巴納特,同時派出先遣部隊奪取匈牙利境內多瑙河右岸各登陸場。彼得羅夫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4方麵軍,向捷克斯洛伐克腹地進攻,以策應布達佩斯戰役的順利發展。
10月29日,蘇軍烏克蘭第2方麵軍轉入全線進攻,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方麵軍左翼的進攻發展順利,至11月2日,距布達佩斯僅15公裏。但是,德軍很快地調整了部署,向布達佩斯地域調集重兵,阻住了蘇軍迅猛發展進攻的勢頭。一場持久戰開始了。
11月4日,蘇軍統帥部大本營經研究命令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盡快將方麵軍中央和右翼軍隊撤至蒂薩河岸,以便加寬進攻地帶,從而達到北麵和東北麵實施突擊,與左翼軍隊協同,粉碎德軍布達佩斯集團。烏克蘭第2方麵軍執行了這一頗具影響的命令,便於同年11月11日再次發起進攻,在長達16天之久的作戰中,卻未能在城市以東分割和粉碎德軍布達佩斯集團。鑒於部隊連續進攻3個多月已疲憊不堪,秋季道路泥濘難行,交通線過長,彈藥的運送很不及時,及德軍頑強抵抗等諸多因素,馬利諾夫斯基司令員要求暫停進攻,並獲得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