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美國“魚叉”AGM-84空艦導彈(2 / 3)

“魚叉”AGM-84是美軍目前主要的反艦武器之一,是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研製的。1979年裝備部隊使用。這種高亞音速掠海反艦導彈有艦對艦和空對艦等型。其動力裝置為一台渦噴發動機,因而它的射程較遠,可達120千米。該彈長3.84米,彈徑0.344米,發射重量為522千克。

製導部裝有雷達導引頭、數字計算機、自動駕駛儀等,用於搜索、捕獲和跟蹤目標。戰鬥部為高能穿甲爆破型,可穿入艦內爆破壞目標。

製導方式采用中段慣性製導和末段主動雷達製導。彈頭處裝有一台抗幹擾性能較好的寬頻帶頻率捷變主動雷達導引頭。近年來,又為這種導彈研製了一種紅外成像導引頭,兩種導引頭可互換。

“魚叉”導彈發射前,由載機上的探測係統提供目標數據,然後輸入導彈的計算機內。導彈發射後,迅速下降至60米左右的巡航高度以975千米/小時數的速度飛行。在離目標一定距離時,導引頭根據所選定的方式搜索前方的區域。捕獲到目標後,“魚叉”導彈進一步下降高度,貼著海麵飛行。接近敵艦時,導彈突然躍升,然後向目標俯衝,穿入甲板內部爆炸,以提高摧毀效果。“魚叉”導彈可用於攻擊大型水麵艦隻、巡邏快艇、水翼、商船和浮出水麵的潛艇等,其單發命中概率為95%。

主要特點是具有多用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各種飛機、艦艇上的發射架及魚雷發射管都可發射。最大射程110千米,最小射程11千米,單發命中率可達95%。導彈長3.84米,彈徑344毫米,主要由製導部、戰鬥部、發動機的尾艙段組成。

主要缺點

飛行速度低,巡航速度隻有975千米/小時,在飛行過程中一旦被發現,增加了遭受攔截的可能性;主動雷達導引頭輻射電磁波,對方電子支援設備能夠探測和分析這種輻射,從而采取幹擾措施。

實戰表現

美國研製的一種全天候、遠距離反艦導彈。又名“捕鯨叉”導彈,可從水麵艦船和潛艇上發射,也可從飛機上發射。主要用於攻擊出水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導彈快艇的商船等水上目標。

新型“魚叉”采用全球衛星定位係統GPS中段導航,保證飛行偏差小於15米,主動雷達導引頭在末段導航,鎖定目標後在距目標兩行千米處躍升,高速俯衝攻擊艦船薄弱的上部,重達230千克的穿甲戰鬥部穿入船隻內部引爆所攜90千克的炸藥。

1986年,美軍A-6型“入侵者”戰機發射“魚叉”導彈,擊沉、重創利比亞艦艇各兩艘。

畢竟是28年的“老兵”,“魚叉”的弱點日益顯露,一是射程不夠遠,負載機距敵艦太近;二是打擊力不夠強,對於大型艦船難以擊沉;三是反幹擾性能不足,敵艦船用箔條彈能降低“魚叉”導彈的命中率;四是速度慢,容易被防空導彈及快速小口徑火炮擊中。

美軍正在研製新式反艦導彈“斯拉姆”,希望取代“魚叉”。製導部裝有雷達導引頭、數字計算機、自動駕駛儀等,用於搜索、捕獲和跟蹤目標。戰鬥部為高能穿甲爆破型,可穿入艦內爆破壞目標。“魚叉”導彈係列中還有一種機載型,即AGM-84A空對艦導彈。該型彈長3.84米,直徑0.34米,全彈質量522千克,最大射程110公裏,巡航速度0.85倍音速。

發展現狀

波音公司贏得73700萬美元美國海軍升級建造合同。該合同內容包括設計和研發“魚叉”BlockIII型反艦導彈,該型導彈是為了增強海軍水麵戰能力的新一代武器係統。其係統設計研發合同將為海軍現有武器係統提供成套的升級計劃。為海軍的800套艦載和空射“魚叉”導彈以及50套艦載發射係統進行升級。

波音公司“魚叉”BlockIII項目經理吉姆·楊表示,該係統設計研發合同是“魚叉”導彈計劃的裏程碑,是美國海軍在“魚叉”反艦導彈多年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魚叉”BlockIII將有能力為水麵作戰艦艇在近期以及中遠期提供應對水麵戰威脅的解決方案。

裝備新一代數據鏈係統的“魚叉”BlockIII反艦導彈,在作戰艦艇發射導彈之後,相比從前具有更強的操控性能,可以直接改善瀕海以及開闊海域中導彈的命中精度。BlockIII型導彈的升級也為未來“魚叉”導彈螺旋式發展留有餘地,例如增強導彈射程和增加垂直發射能力等。

“魚叉”BlockIII反艦導彈新增了多項能力,如飛行中變更打擊目標,主動末端控製以及與未來網絡體係結構聯通等。該型導彈已經成為一種具備完全自主,全天候,超視距作戰能力的先進反艦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