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美國“魚叉”AGM-84空艦導彈(1 / 3)

簡介

“魚叉”反艦導彈是美國麥道宇航公司研製的全天候亞音速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用於攻擊130公裏以內的海麵目標。飛行速度1170千米/小時,射程130公裏,導彈飛行末段采用掠海飛行彈道,能同時根據所攻擊目標的位置選擇多種攻擊航路。其特點是能使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隊獲得高度機動的遠距離反艦能力,可一彈多用,命中率高達95%,抗幹擾能力強,射程遠,是目前現役的西方反艦導彈中最先進的一種。從“魚叉”反艦導彈的性能來看,它具有高速飛行、低空巡航的特點,具有比較強的攻擊力,如果擁有它,大陸的眾多海上目標將麵臨直接威脅,特別是它有可能用來攻擊大陸的商漁船隻、海上鑽井平台等民用目標。

曆史沿革

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正式開始研發“魚叉”係列反艦導彈。麥道公司作為主承包商,在70年代後期即研製成功空艦型“魚叉”和艦艦型“魚叉”導彈,隨即轉入批量生產,裝備美國海軍的飛機和艦艇。80年代初期,潛艦型“魚叉”導彈開始服役。90年代,為了爭奪國際市場,又發展了岸艦型“魚叉”導彈,至此,“魚叉”導彈成為能從艦艇、飛機、潛艇和岸基多種平台發射的全係列全方位的反艦導彈族。

“魚叉”導彈研製成功後,為了適應新的作戰需求和提高戰術技術性能,在原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不斷被改進。“魚叉”各型導彈的係列代號有RGM/AGM/UGM-84 A、B、C……Blook 1(A)至1G等。其中RGM、AGM和UGM分別代表艦射、空射和潛射型,A、B、C表示改進的順序號,Block 1(A)、1B、1C……表示采用不同中製導程序。在A、B、C……後麵加-1、-2……表示從不同發射裝置上發射的導彈。如1表示從“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架上發射;2表示從“韃靼人”航空導彈發射架上發射;3表示裝備較小的艦艇,從MK140型發射架上發射;C-4表示從英國製的發射箱發射;5裝在較大軍艦上,從MK141型發射架上發射。

“魚叉”係列反艦導彈的基本型為艦艦型(RGM-84A)。結構由彈身以及彈翼、舵麵和穩定翼組成。導彈按功能來分包括彈體結構、推進係統、製導係統、引戰係統和電氣係統。“魚叉”Block 1D導彈(曾被稱為“魚叉”BlockⅡ)提高了導彈在強電子幹擾環境中作戰的有效性,以及導彈的命中率和殺傷力,使導彈的服役期延長到21世紀。該導彈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產裝備,產量估計達到2000枚。原有5000枚非Block 1D技術的導彈將逐步送回工廠改裝成Block 1D的技術狀態。目前“魚叉”Block 1D導彈隻有艦艦型,編號為RGM-84F。

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魚叉”係列反艦導彈共生產了7217枚,包括試驗用彈和回廠重新改裝的導彈。各型“魚叉”導彈的訂購總數已超過5500枚,其中潛射“魚叉”導彈1354枚,是各型中生產數量最少的。美國海軍裝備3836枚,其餘的出售到20多個國家,每枚售價約100萬美元,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創造效益最高、技術水平居領先地位的反艦導彈。為滿足美國海軍反艦導彈的要求,麥道公司正在製定改進“魚叉”導彈的方案,將其稱為“魚叉”2000.它在海岸附近有更好的作戰性能,能在船隻密集、靠近海岸的海上或靠近海岸有幹擾的複雜環境條件下與敵艦交戰。

裝備範圍

裝備該型導彈有美國、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台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攻擊目標

包括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導彈快艇和商船等。

主要優點

彈翼和控製尾翼可折疊,便於由艦船、潛艇和飛機運載和發射。采用寬帶頻率捷變主動雷達導引頭和先進的彈上計算機邏輯電路,因而有良好的抗幹擾能力。它的圓形平麵相控陣天線可向任意方向轉動45度,按正常工作方式,無論晴雨,對快艇一類的目標有相當遠的探測距離。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和延時觸發型及近炸型兩種引信。利用延時觸發型引信可使戰鬥部穿入艦艇內部才爆炸,以獲最大破壞效果;近炸引信可使導彈貼艦麵飛越時,立即起爆,以衝擊波和破片重創艦上的設備和人員。可在±90度扇麵內發射,中段巡航高度為61米,末段低於15米,接近目標時突然越升然後俯衝攻擊目標,單發命中概率95%。

技術性能

“魚叉”反艦導彈為較小型的亞音速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出水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導彈快艇的商船等水上目標。可一彈多用,節省研製經費。本身可用作空對艦、艦對艦或岸對艦的反艦導彈。但既可用作空對艦和艦對艦、又能用作潛對艦的反艦導彈目前還隻有“魚叉”一種。該導彈適應性好,可從多種發射平台發射,因此能大量裝備部隊,迅速形成戰鬥力。導彈發動機進氣口潛隱彈體內,適合潛艇標準魚雷發射。導彈水下發射運載器是一種無動力運載器,在水下運行無聲音,隱蔽性好,不易被發現。該型導彈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