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其人
孫子,名武,字長卿,是齊國貴族陳氏後裔,其祖因軍功被賜姓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春秋末年,齊國內亂,孫武奔吳,向吳王闔閭進獻《兵法》十三篇。闔閭說:“你的十三篇我都已經看了,可以實際演練一下嗎?”孫武答:“可以。”吳王繼續道:“可以讓女子來演練嗎?”孫武回答:“可以。”於是吳王選宮人一百八十名,交與孫武演練。孫武將這一百八十名宮人分為兩隊,分別由吳王寵愛的兩名姬妾領隊,各持兵戟。演練開始,孫武講明簡單的前、後、左、右號令,又設下,並且三令五申以示嚴明。然後擊鼓,令兩隊人依令向右,宮人皆大笑,莫肯聽令。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是將領的過錯。”於是再次三令五申,擊鼓令向左,宮人們又大笑。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是將領的過錯。約束既明,而不聽令者,那就是吏士的過錯了。”說著就要將兩名隊長處斬。吳王本來在高台觀望,此時見孫武要斬自己的寵姬,大為驚恐,派人對孫武道:“寡人已經知道將軍你會用兵了,但我要是失掉了這兩位姬妾恐怕連飯都吃不下去,還請將軍手下留情。”孫武說:“臣既然已經受命為將領,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還是下令斬掉了二人,另選兩名宮人當領隊。再次擊鼓號令,宮人們依令左、右、前、後、跪、起,規規矩矩,莫敢出聲。這時孫武才遣人向吳王報告說:“士卒已齊整,大王可以下來觀閱了,她們如今隻要是王命所到之處,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吳王請孫武還舍休息,卻不肯下觀軍容。孫武道:“看來大王隻是喜好我有關兵法的言論,卻不肯依照它來整肅部隊。”於是吳王乃知孫武善於用兵,任其為將。後來吳國西向打敗強大的楚國進入郢都,北向威懾齊國、晉國,在諸侯中顯名稱霸,孫武功不可沒。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為中國古代最傑出最著名的兵書,在《武經七書》中被列為首位。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軍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及《用間篇》。這十三篇中所蘊含的軍事思想相當豐富,包含了戰略、戰術、後勤供給、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如何選擇將領、如何訓練士卒等等各個方麵。而它的全文總共還不到六千字。
後世對《孫子兵法》一書的評價也很高,三國時曹操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諸葛亮說:“工非魯班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唐太宗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皆推崇備至。北宋蘇軾雲:“古之言兵者,無出於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說:“數年間餘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無一及焉,猶禪者上乘之教也。”則是望洋興歎,感歎其不可超越了。
不僅如此,國外學者對《孫子兵法》的評價更是非同尋常,如美國戰略學家約翰·柯林斯說:“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英國戰略學家利德爾·哈特說:“《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但其內容之全麵與理解之深刻,迄今無人超越。”而曾任英國皇家空軍參謀長的高級軍官約翰·斯萊塞則有更另類的評價:“孫子引人入勝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麼驚人的‘時新’——把一切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昨天剛寫出來的。”
可見,經過時間的洗禮,大浪淘沙,《孫子兵法》所包含的軍事智慧和人生哲理卻曆久彌新,被一代代的人奉為經典,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本書節選了《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經典論述,按原篇目順序排列,並結合曆史上的軍事故事對兵法進行淺顯的說明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