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第一始計篇(1)(1 / 3)

【原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

戰爭是一個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可不慎重考察研究。

【解析】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戰爭是殘酷的,“兵者凶器”,戰爭帶來的大量殺戮和毀滅性破壞,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難以估量的。然而戰爭又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史,一直時斷時續地存在,征服和抵抗,侵略與保衛,爭奪生存空間、種族間的仇視、文化與信仰的差異……戰爭產生的緣由各式各樣。戰爭又是一場賭博,是國與國之間的豪賭,國民的性命、財富、福祉一旦押上去,將沒有辦法挽回,所以要慎之又慎。

【故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韓上黨郡守馮亭派人去趙國請求援助,並願將所屬十七城獻給趙國。趙王決定接受上黨之地,派遣軍隊前去鎮守,這就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與秦的爭戰。公元前260年,秦軍攻取了上黨,並借機伐趙,趙孝成王派老將廉頗拒秦。廉頗采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意圖拖垮秦師,時間一長,秦國方麵坐不住了,於是秦相範雎派人賄賂趙國權臣,使離間計造謠說秦軍最害怕趙奢之子趙括出來領軍。趙王本就責怪廉頗久戰不決,急躁之下誤信流言,果然派趙括取代廉頗為將。趙括熟讀兵書,又擅口辯,他父親在世時與他談兵都說不過他,然而卻並無多少實戰經驗,初上戰場更是驕傲輕敵,把敵人都不放在眼裏。他將廉頗的部署完全打亂,在麵對秦將白起的誘敵戰術時貿然進攻,深入到秦軍壁壘,結果趙軍被秦軍截為三段,首尾不能相顧,陷入包圍之中,糧道也被截斷。斷糧一個多月後,趙括組織軍隊突圍,被秦軍射死,這下更是兵敗如山倒,四十多萬趙軍成為秦人俘虜,被白起集體坑殺,隻留下兩百多人回趙國報信。

長平之戰對趙國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其後秦軍又進圍趙都邯鄲,若不是魏信陵君竊兵符、殺魏將晉鄙來解趙國之圍,趙幾乎就在此時滅亡了。當然,這對趙國乃至六國來說都僅僅是苟延殘喘,長平之戰後秦滅東方六國已經不存在多大阻力了。本來,趙地處四戰之地,戰爭經驗極為豐富,出現過多位能征善戰的名將,士兵也訓練嚴整,國力亦不弱,在戰國後期還是可以與秦抗衡的。可惜趙王誤信流言,急於求成,舍老成持重的廉頗不用,而用輕率驕敵、紙上談兵的趙括,慘敗於長平,險遭國滅。而四十萬趙卒全部被活埋,更是不可挽回。正如孫子所說,戰爭是國之大事,像趙括那樣尚未明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就貿然出兵,將軍隊帶入死地(被秦軍截斷、圍困),豈不是太不慎重,把戰爭當做兒戲麼?一旦戰敗身死,就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軍爭非兒戲,臨敵對陣,不可不慎!

我們在人生中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艱難時刻,在些重大的時刻,一個“慎”字是首先需要牢牢記住的。羅素說,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點之一就是會理性思考。反複再三地考慮問題,克服自身的情緒弱點,這是我們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必須學會的重要一課。會謹慎地、理性地思考問題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也許我們在有生之年不會碰到在戰場上做出決策的這種極端狀況,不會肩負著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去險地衝鋒拚殺,但每個人必定會碰到類似的考驗自己的時刻,需要衡量各種利害做出決定,這種時候需要的慎重可能並不亞於戰場上一決勝負。在春風得意的時候,切記要保持頭腦清醒,以免得意忘形為今後的失敗埋下隱患;在跌入低穀的時候,更不要忘記用殘存的理性來思考,不要讓情緒包裹住你全部的身心。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譯文】

所以,必須從五個方麵來分析,來探查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政治。可以讓老百姓與君主同心協力,可以與君王同生共死,而決不違背。天,指天時,包括晝夜、陰晴、寒暑、時製等等。地,指地勢,指地形的遠近、險易、廣狹、死生。將,指將領的指揮智慧、賞罰有信、對士卒愛護、勇敢果斷、紀律嚴明。法,指軍隊編製、官吏任命、物資調配等製度。以上這五個方麵,為將的不可不知,知曉了的就勝利,不知曉的就失敗。所以要通過考察分析來探究決定戰爭勝負的條件,弄清楚:哪一方的君主擁有道義?(戰爭的)哪一方更有天時、地利?法令執行的情況怎麼樣?哪一方的隊伍更勇猛善戰?哪一方的士兵更訓練有素?賞罰是否公正嚴明?我從這些方麵來加以比較和判斷能預料勝利屬於哪一方了。將領聽從我的計策,用他打仗必勝,可以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用他必敗,就撤換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