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第一始計篇(1)(2 / 3)

【解析】

戰爭過程中獲得了民心,這就叫道。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東西,類似於絕對真理,也可說是宇宙間的客觀規律。具體到兩國爭戰,就看雙方誰獲得的民眾擁護更多。一般來說,符合本國利益、讓一般百姓能受益的戰爭會得到百姓讚成,反之,如果戰爭僅僅是掌權者為了個人私心,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征發民眾參與到得不到任何好處、隻會白白犧牲性命的戰爭中去,那必然會導致天下怨聲載道,甚至可能危及統治。而且失“道”的部隊裏士卒的戰鬥積極性必然不高,在戰場上也勝算無多。

天時的因素也就是看打仗時的氣候和氣象狀況如何,不要小看這一點,曆史上,一場飛沙走石的狂風、一連下上好幾十天的陰雨,都可能影響戰局,讓某一方的部隊崩潰。再如北方士兵到南方打仗不適應當地氣候染上瘴癘,南方士兵到北方打仗耐不住霜雪寒冷,這些都可能讓大量士兵死亡,導致士氣低落、無心拚殺。所以說,“天”這個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古代許多“軍師”、“智囊”大多通曉陰陽、天文,以為己方部隊選取有利的作戰時機,避開不利的氣象環境。而像傳說中的諸葛亮甚至懂得掌控自然天氣,“借東風”為己方服務,雖屬誇大了的說法,不過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天時的重要性。

地利的因素,主要是指作戰時的地理環境,兵法裏有“生地”、“死地”的說法,就是說作戰環境有好有壞,甚至會影響戰爭勝負。關於這一點,後麵還有詳細的分析和敘述。對於打仗雙方來說,地理因素甚至比氣象氣候因素更為重要,也更為複雜和變化莫測。

將領的因素,一支部隊戰鬥力是否強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領兵人的綜合素質。怎樣才算一個好的將領?孫子總結為五點,智、信、仁、勇、嚴。

智是第一位的,領兵打仗最需要的是什麼?不是要上陣衝鋒,而是運籌帷幄,合理安排戰略戰術,調動人馬怎樣進攻、怎樣防禦,說到底是一個指揮者的角色,將領如果智謀出色,那戰鬥至少贏了一半,而將領的無能,對一個軍隊來說簡直是瞎子領路,什麼時候覆滅都不知道。

次於智謀的是“信”,將領講信義,主要體現在對自己軍隊內部,賞罰分明,事先的承諾要兌現,做到取信於眾,才會得到士兵們的擁戴,軍隊才會服你,上下一條心,同心協力殲敵。古今中外曆史上那麼多戰役,許多將領都不敢違背對士兵的許諾,正是事前的許諾調動了士氣,大家拚死戰鬥,事後的承諾兌現使得士兵心悅誠服,而不是由不滿導致嘩變、叛逃。另外,將領的“信”還體現在與友軍和交好的部隊的信義上,“信”即是示好的誠意,在矛盾不大、關係可以修複、仗可打可不打的情況下,這時將領的權衡至關重要,有時候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於人於己都有利。

三是“仁”,仁愛也是麵對己方軍隊內部的(對敵方部隊肯定不存在仁,不然就不用交戰了),《史記》中記載戰國吳起待部下極好,與普通戰士同衣同食,所以士兵們都願盡死力,有次一個士兵生了膿瘡,吳起親自為他吮出膿毒。這位士兵的母親知道後大哭,說吳公曾替她的丈夫吸過膿,她丈夫心懷感念,在戰場上不顧性命,於是戰死了。現在吳公又替她的兒子吸膿,她擔心她兒子不久也會戰死沙場。這雖然是極端的事例,但也可說明“仁”可以換來怎樣的士氣和戰鬥力。打仗本來是極端殘酷的事,士兵衝在第一線,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勝也是用性命填,敗也是用性命填,“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軍捐軀的雖也不少,不過畢竟比士兵死亡率要低,吳起的例子是說明他假惺惺用仁義收買人心以換取自己的戰功麼?今人已無從知曉。不過我認為,對於一個將領來說,從這支部隊交給他那天起,所有人的性命都掌握在將領手中了,先不去管戰爭背後的政治意義、一國國民和君主的存亡榮辱,單單是手中這支部隊,不管怎麼說將領都是負總責的那個人。這個時候將領就不隻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背負了上千、上萬人的性命,對於將領來說,泛泛意義上的“仁”必須兌換成有可行性的、有一定限製的“仁”——讓盡量多的士兵活下來,盡量少的士兵死去,不錯,在這裏將領手握算籌,人命就是籌碼,這就是領兵者的仁。這個“仁”也依賴於將領的“智”,戰鬥勝利才有仁愛可講,否則不論是被敵方消滅還是曠日持久地打下去,都隻會讓更多的士兵陷在死地裏。

四是“勇”,將領的勇可以分兩層:一是戰場上身先士卒,親冒矢石,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李世民四方征戰時經常帶領騎兵衝入敵陣,他的堂弟李道玄也喜歡效仿他這樣,但是道玄運氣不好,十九歲時就戰死在戰場上了。輕騎兵衝入步兵陣地是個屢試不爽的好戰術,很容易就能將敵方陣腳衝亂,再加上一般這樣的騎兵戰士也是非常勇猛,所以常常能以少勝多。不過這也需要有後援步兵大軍接應,而李道玄就是吃虧在無人接應上麵。可見,主將的個人“勇”說不上到底是好是壞。另一層意思,主將的“勇”還體現在指揮時殺伐決斷能毫不遲疑,既要抓住戰機,也要敢於冒險。戰場上形勢千變萬化,一麵要慎重考慮各種情況,一麵也要果斷決策,不然一旦貽誤戰機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