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譯文】地形,是用兵打仗的必要輔助條件。判斷敵情,研究地形的險易,計算道路的遠近,這是高明的將領應該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然後去指揮作戰,必定能夠勝利;不懂得這些去指揮作戰,必定會失敗。所以根據分析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說不打,也可以打下去;根據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說打,也可以不打下去。所以,進不求勝利的名聲,退不避失利的懲罰,隻求保護國民,符合國君的利益,這是最可寶貴的。
【解析】孫子對地形的利弊和正確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十分重視,從戰前廟算到兩軍對峙,如何占據有利地形,形成己方優勢,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他每篇都在反複強調根據不同的地形製定相應作戰原則和戰術方法的基本思想。
【故事一】
公元前628年,鄭文公、晉文公相繼離世,戍鄭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秦穆公報告,請穆公攻打鄭國國都,由他們做內應。於是秦穆公不顧上大夫蹇叔和老臣百裏奚的再三勸告,任命百裏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人為將,準備遠襲鄭國。出發前,蹇叔哭著告誡兒子:“我看著你們出發,再也看不到你們回來了。這次遠征,晉國人一定會在崤山截殺你們。崤山有兩座山,南邊的山是夏王皋的陵墓,北邊的山是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一定死在這中間,我到那裏收你的屍骨吧。”
第二年春天,秦師經過國都城的北門,此時尚幼的王孫滿看到秦師輕佻無禮的樣子,料定他們一定會吃敗仗。
其後,秦師經過滑國,鄭國商人弦高將要去周都城做買賣,一看秦人要來攻鄭,他便假扮作鄭國的使者,向秦軍獻上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牛,一麵又派人回鄭報信。
鄭穆公派人到客館察看,果然見杞子等人收拾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喂飽了馬匹。於是將他們逐出了鄭國。
孟明視原來打算去偷襲鄭國,現在一聽鄭國已經有了防備,於是隻好滅掉滑國,班師回國。
晉國得知秦軍遠襲鄭國的消息,十分憤怒。如今見秦軍無功而返,自然不願意放過消滅秦軍生力軍的機會,於是晉軍在東崤山、西崤山之間和崤陵關裂穀兩側的高地設下了埋伏。
疲憊不堪的秦軍從滑國返歸本國,抵達崤山時,崤山地形險惡,山路崎嶇狹窄,特別是東、西崤山之間,人行走都很吃力,車馬行進更是難上加難。孟明視正率領部隊小心地進入山穀,突然,金鼓齊鳴,一支剽悍的異族部隊率先殺出——原來,這是晉國南部羌戎的兵馬,羌戎是晉國的附庸,一直聽從晉國的調遣。隨後,在晉襄公的親自指揮下,晉軍大將先軫率晉軍一湧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勢將秦軍分割、包圍、消滅。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三人都成了晉軍的俘虜。
險峻崎嶇的山道兩邊最容易設下埋伏,出發前蹇叔都已經預見了晉人將在崤山設伏攻擊秦軍,然而仍然沒能避免。所幸後來三位將領都被放回,秦穆公將一切過失歸咎於自己,並不追究他們兵敗的責任。
【故事二】諸葛亮五出祁山伐魏,本來一路順利,伏擊了司馬懿,大敗魏的西涼援兵。後來魏派間諜造謠說東吳準備襲擊蜀國,諸葛亮隻得下令撤軍。由於撤退十分匆忙,為防魏軍追擊,諸葛亮精心布置了一番:令楊儀、馬忠分別領兵埋伏在劍閣和木門道,約定炮聲為號,塞斷道路,兩下夾擊追兵,又命魏延、關興引兵斷後,還在鹵城城頭虛設旗號,作出沒有撤退的樣子。然後諸葛亮才領著祁山大寨的兵馬退回西川。
魏軍這邊,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撤退後,高興地問手下部將:“蜀軍已退,誰願去追擊?”張郃主動請纓。但司馬懿搖搖頭:“你性子太急,不能讓你去。”張郃又再三懇請,司馬懿終於答應了他,給了他五千人馬,又讓魏平率兩萬部隊押後、三千人馬接應。出發前再三對張郃說:“一定要小心蜀軍在險要的地方設下的埋伏。”
張郃領軍追趕蜀軍,走了三十多裏,忽然一聲大喊,樹林中閃出一支隊伍,原來是魏延的部隊。張郃與魏延交戰,不一會兒魏延就敗走了,張郃領兵直追,又走了三十多裏,蜀軍將領關興又冒出來阻擋他,張郃也將他殺得大敗而逃。此時魏延又抄到魏軍前麵攔截,雙方又戰,過不多時魏延又敗退了,蜀軍還丟下許多衣甲輜重,魏兵紛紛下馬爭搶。如此這般,魏延和關興輪番攔截張郃,且戰且退,將張郃惹得愈加憤怒,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