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第十地形篇(2)(1 / 2)

蒙哥先派降將晉國寶入釣魚城勸降,王堅二話不說就斬了晉國寶,並對眾將士說:“今後誰再敢說一個‘降’字,晉國寶就是他的榜樣!如果我有背叛朝廷的行為,大家就砍下我的頭顱!”於是城中軍民人人奮發,再無人敢言“降”字。蒙哥見勸降無效,一麵派將軍紐磷到涪州的藺市建造浮橋阻止宋軍的增援,一麵親率大軍強攻釣魚城。王堅率軍民全力守衛,還時不時在夜間出城偷襲蒙古兵營,對峙了幾個月後,釣魚城堅如磐石,而蒙古軍卻死傷慘重。

這期間,南宋理宗皇帝派四川製置副使呂文德率戰艦千艘增援釣魚城,但行至合川附近,戰艦遭到蒙古軍的攔截,無功而還。蒙哥擊敗南宋的援軍,派前鋒大將汪德臣到釣魚城下勸降。可汪德臣單人匹馬來到城下,還沒等喊上幾句話,城上便飛下一塊巨石,剛好打中他的肩膀,當天晚上,汪德臣就在營中吐血而死。

蒙哥久攻釣魚城不下,又損失一員大將,心中十分焦灼。為了觀察釣魚城內的虛實,蒙哥命令士兵在釣魚城前修造起一座高高的瞭望台。王堅發現蒙哥在城下親自督建,便吩咐將士準備炮石轟擊瞭望台。蒙哥不知道釣魚城城上的情況,瞭望台建好後,便急急登台向城內望去。王堅立即命令軍士發炮,結果不單瞭望台被摧毀,蒙哥本人也被飛石擊中,不久便死去了。蒙古軍失掉可汗,隻得放棄攻城,載著蒙哥屍體返回北方。

釣魚城地形上的易守難攻,加之主將堅決抵抗的態度,還有南宋守城部隊的先進炮火,讓蒙古鐵蹄在這裏受挫,甚至連可汗本人都被擊殺,使得日薄西山的南宋王朝又得以延續了二十多個春秋。

【原文】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譯文】如果對待士卒就像對待嬰兒,士卒就可以與之赴湯蹈火;如果對待士卒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士卒就可以與之同生共死。但如果僅是溺愛而不能命令,厚待而不能使用,混亂而不能治理,那就好比一味驕縱子女,是不可以用來打仗的。

【解析】這裏用教育子女來比喻將領管束士卒,首先當然要真心愛護他們,其次愛護也不能無度,觸犯軍紀也是要毫不留情的,這樣一來才能管理出合格的士兵。

【故事】戰國時,魏國大將吳起治軍,與最下層的士兵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不單獨睡一個營帳,而是與士兵同營居住;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而是與士卒一起,並且親自背負幹糧,與他們同甘共苦。有一次一個士兵生了癰疽,由於一時得不到醫治,傷口化膿了,吳起親自給他吸膿。這個士兵的母親聽到後哭了,旁人問她:“你的兒子隻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將軍親自為他吸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這位母親答道:“不是這樣。從前孩子的父親也在吳公帳下打仗,吳公也為他吸過瘡上的膿,等到作戰的時候他父親就不顧一切拚命衝在最前頭,所以就戰死了。而今吳公又為我的孩子吸膿,我不知道他又將死在哪個地方,所以我才哭啊!”

吳起雖然對士兵視如子弟,卻又十分嚴明,他認為應當賞罰分明,如果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眾也無益,他曾經將一名沒有得到命令就主動進攻敵軍的材士斬首以明法。

吳起帶兵就是典型地實踐了既“視卒如嬰兒”、“如愛子”,又嚴格以法度來要求他們,這樣才會有勇敢而又堅韌的士卒。

【原文】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譯文】知道自己的軍隊可以出擊,而不知道敵人不可進攻,取勝的可能隻有一半;隻知道敵人可以進攻,而不知道自己的軍隊不可以出擊,取勝的可能也隻有一半。知道敵人可以進攻,也知道自己的部隊可以出擊,然而不知道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可能仍然隻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動起來十分清醒,戰術變化無窮。所以說:既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取勝就不會有差池;既了解天時也了解地利,勝利就可以保全。

【解析】取勝的必備要素,就在孫子所說的這幾句話裏,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如果隻具備其中一條,這勝利就很可能隻有一半的機會實現。當然,全勝是難求的,有時候還要賭上一點運氣,因為不可能每件好事都在你這邊,所以打仗也需要冒險。隻不過,盡可能多地掌握信息並盡量全麵地分析取勝的可行性,總要比沒有準備或者驕傲、愚蠢、大意的一方更能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