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古之所謂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譯文】用兵的方法:軍事地理上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進入敵國境內不深的地區,叫做輕地。我方得到有利,敵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前來的地區,叫做交地。多國相毗鄰,先到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地區,叫做衢地。深入敵境,背靠大量城邑的地區,叫做重地。山林、險阻、沼澤等難於行走的地區,叫做圮地。進入的道路狹窄,撤退的道路迂曲,敵軍用劣勢兵力可以攻擊我方優勢兵力的地區,叫做圍地。迅速戰鬥就能生存、不迅速戰鬥就會覆滅的地區,叫做死地。所以散地不可以作戰,輕地不可以停留,爭地不可以主動強攻,交地不可以動作間斷,衢地應當結交諸侯,重地應當掠取糧草,圮地應當迅速通過,圍地應當設計脫險,死地應當拚死奮戰。
從前善於用兵的人,能使敵人前後部隊不能相互銜接,主力部隊和分支部隊不能相互支持,將領和士卒之間不能相互援救,統帥和部下之間不能相互團結,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兵力集中了也不能齊整。對我有利就行動,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試問:如果敵軍士卒眾多且又陣容嚴整,向我發動進攻,那該如何應對呢?答案是:先奪取敵人的要害,這樣就能聽從我們的擺布了。用兵的法門在於神速,要乘敵人尚未趕到,由他們意料不到的路線,攻擊他們沒有防備的地方。
【解析】九種地形,包括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孫子詳細分析了這些不同種類的地形,從戰略戰術的實施上,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論點,即散地不宜戰、交地行軍不可間斷、爭地不宜進攻、衢地應結交諸侯、重地應獲取糧食、圮地應迅速通過、圍地應設計謀劃、死地應拚死戰鬥。
【故事一】公元231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四出祁山伐魏,司馬懿率張碑、費曜等大將迎戰蜀軍。諸葛亮兵至祁山,見魏軍已有防備,便對眾將說:“孫子曰:重地則掠。深入敵人的腹地,就要掠取敵人的糧草來作自己的補給。如今,我們的糧草供應不上,我估計隴上的麥子已經熟了,我們不如去秘密搶割隴上的麥子。”諸葛亮留下王平、張嶷等人守衛大營,自己則率領薑維、魏延等將領直奔上邽。
司馬懿率大軍趕到祁山,並不見蜀軍出戰,心中正自疑惑,突然聽說有一支蜀軍往上邽去了,恍然大悟,急忙派兵去救。諸葛亮在上邽與魏軍守將費矅大戰一場,費矅不敵,隻得逃走,蜀軍趁機搶割隴上的新麥,運回鹵城。
司馬懿失去了隴上的新麥,跌足長歎,與副都督郭淮引兵前往鹵城偷襲,企圖奪回新麥,擒拿諸葛亮。不料諸葛亮早有防備,他讓薑維、魏延、馬忠、馬岱四將各帶兩千人馬埋伏在鹵城東西的麥田之內,等魏兵抵達鹵城城下時,一聲炮響,伏兵四起,諸葛亮親自領兵從城內殺出,司馬懿拚力死戰,才得以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