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第十二火攻篇(1)(1 / 2)

【原文】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譯文】

大凡火攻的形式有五種:一是焚燒敵軍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糧草,三是焚燒敵軍輜重,四是焚燒敵軍軍械倉庫,五是火燒敵軍攻城的地道。

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攻火的器具必須在平時就要準備妥當。點火要選擇季節,起火要選擇日子。季節,是指氣候幹燥的時候;日子,是指月亮行經箕、壁、翼、軫四個星宿位置的時候。月亮行經這四個星宿的時候,就是起風的日子。凡用火攻,必須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變化,而部署相應的兵力去配合。在敵人營地內放火,就要預先派兵在外麵接應。火燃起來了之後而敵軍卻沒有動靜,就要先靜觀其變,不能立即發起攻擊,待火勢旺盛後,再根據情況來判斷,可以借助火勢進攻就進攻,不可以借助火勢進攻就停止。火也可以從外麵燒起,但這時就不必在裏麵待敵,隻要按照時間放火就行。火從上風方向燒起來時,不要在下風方向進攻。白天的風刮得時間長了,夜晚就容易停止。軍隊都必須懂得這五種火攻形式的變化,等待時機成熟時進行火攻。

故而用火來幫助軍隊進攻,效果顯著;用水來幫助軍隊進攻,攻勢強勁。但水隻能把敵軍分割隔絕,卻不能焚毀敵人的物資裝備。

一支軍隊打了勝仗,如果不及時論功行賞,必然造成軍心怨憤,不利於鞏固勝利成果,這就叫做“耗費資財、淹留不歸”。所以說:賢明的國君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優秀的將領要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沒有好處不要行動,不能取得勝利不能用兵,不到危急關頭不要開戰。國君不可因一時的憤怒而舉兵,將領不可因一時的惱恨而出戰。符合國家的利益才行動,不符合國家的利益就停止。憤怒可以重新轉為歡喜,惱恨也可以重新轉為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就不能再恢複,人死了也不能再重生。所以,賢明的國君對此應該十分慎重,優秀的將領對此應該十分警醒,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道理。

【解析】

此處詳細列舉了火攻的種類、實現火攻的條件以及注意事項。在冷兵器時代,大部分攻擊方式都是近身式交鋒,唯有弓箭和火可以及遠,而且殺傷麵積巨大,所以孫子在這裏詳細討論了火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借助於火(還包括水)等自然力量,可以讓自己的力量不可思議地增強,從而戰勝看起來不可能戰勝的對手。

【故事一】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出兵伐齊,不到半年時間,接連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隻剩下莒城和即墨這兩座城還在堅守。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王之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樂毅派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城抵抗,在戰鬥中受傷死了。即墨城裏沒有守將,差點亂了起來,後來大家推舉齊王的一個遠房親戚名叫田單的做將領,帶領大家守城。田單跟兵士們同甘共苦,還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屬都編在隊伍裏,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欽佩他,守城的士氣旺盛了起來。

樂毅把莒城和即墨圍困了三年,沒有攻下來,希望能夠通過和平的方式使他們投降。然而燕國有人妒忌樂毅,在燕昭王麵前進讒言道,樂毅能在半年之內打下七十多座城,為什麼費了三年還攻不下這兩座城呢?並不是他沒有這個能耐,而是想收服齊國的人心,等齊國人歸順了他,他自己當齊王。但燕昭王非常信任樂毅,他說:“樂毅的功勞大得沒法說,就是他真的做了齊王,也是完全應該的。你們怎麼能說他的壞話!”於是昭王便真的打發使者到臨淄去見樂毅,封樂毅為齊王。 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