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如何提高智謀水平(6)(2 / 3)

我軍的雷英夫同誌也是一個善於預見的高級參謀人員。朝鮮戰爭爆發時,他擔任周恩來總理的軍事秘書,戰爭爆發後,他沒有為朝鮮人民軍的一時得勝而迷惑,而是在全麵考察國際形勢、悉心分析作戰態勢、仔細研究雙方指揮員的特點的基礎上,大膽提出了美軍可能在仁川實施登陸作戰的預測,受到了毛澤東同誌的高度讚賞。

三是善權利害,趨利避害。利與害是一對哲學範疇。利指有利,好的方麵;害指有害,壞的方麵。趨利避害是一切生物行為活動的規則,隻不過對於人類來說,這種規則往往體現為有意識的行為,而對於其他生物來說,這種規則體現為自發的,無意識的行為。欲達趨利避害之目的,首先要盡知利害,誠如孫子所言:“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發動入侵科威特戰爭前,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就沒有充分認識到戰爭的有害性,一廂情願,悍然發動戰爭,最後導致巨大災難。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來看,盡知利害指的是通過各種手段,全麵了解和掌握敵我各方麵的情況,分析其利弊,以做到心中有數。毛澤東同誌在抗日戰爭剛開始時,就充分認識到中日雙方的利弊所在,從而正確地指導了戰爭。從戰役戰術的角度來看,盡知利害,指的是作戰前指揮人員充分考慮各方麵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比如天候、地形、士氣、社情、敵我態勢等。總之,盡知利害是趨利避害的前提和基礎。不能盡知利害,就不能做到趨利避害。然後是善權利害。認識和察知了各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揮人員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正確地權衡利害。權衡利害有一個基本原則,這就是“兩利相權從其重,兩害相衡從其輕”。也就是說:利有大有小,害亦有大有小;當大利與小利衝突時,棄小利而就大利;當大害與小害共存時,避大害而就小害。英阿馬島之戰,英軍早就破譯了阿軍的密碼並查知了阿軍指揮所的具體位置,但英軍並未轟炸阿軍的指揮所,而是留著它,讓其與阿國內保持聯絡,從而偵知其重要情報,這就是棄小利而就大利。我們常說的“丟卒保車”,就是就小害而避大害。這種明顯的利害趨避是普通指揮人員都能掌握的。高明的指揮人員往往更進一步,他們能從不利中看出有利,從有利中覺察不利。孫子就說過:“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袁曹官渡之戰,曹操因缺糧少兵,後方不穩,處境困難,打算退保許昌。而謀士苟或則認為:我以劣勢兵力,阻擊袁軍達半年之久,眼下袁軍力量已經衰弱,局麵必將發生變化,正是出奇製勝的絕好時機。曹操乃絕頂聰明之士,立即采納了這一建議,決心堅守危局,伺機而動,不久,奇襲烏巢得手,取得了勝利。

四是明辨虛實,因敵製勝。何謂虛實?孫子曰:“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又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行,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與“實”是智謀運用中一對重要的辯證範疇,“虛”與“實”相互對立,相互轉化。一般來說,“虛”與“實”的對立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客觀上的。兵強為實,兵弱為虛;器優為實,器劣為虛;有備為實,無備為虛;氣銳為實,氣惰為虛等。另一種情況是主觀上的。真者為實,假者為虛。認識到客觀上的“虛”與“實”隻是基礎,能掌握和洞悉主觀上的“虛”與“實”,才算真正掌握了虛實的真諦。主觀上的虛實又分為“我之虛實”和“敵之虛實”。“我之虛實”旨在通過虛實互換的詭詐手段,或隱藏實力,能而示之不能;或隱真示假,實而虛之;或假而示真,虛而實之;或真而示真,實而實之;或假而示假,虛而虛之,目的是迷惑或麻痹敵人,讓敵人不明真相。察敵之虛實,是考察指揮人員洞察能力的真功夫。明辨虛實,是為了避實擊虛,因敵製勝。避實擊虛曆來是兵家用兵作戰的法則之一。其重要性誠為管子所雲:“凡用兵者,攻堅則軔,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意思是說,指揮者用兵作戰,攻擊敵人強點就會碰釘子,而攻擊敵弱點則會起神效。硬打敵之強點,則敵之弱點為強點,巧攻敵之弱點,則敵之強點也會變為弱點。管子寥寥數言,切中真味。在這裏,“堅”即為實,“瑕”即為虛。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吳如嵩同誌將避實擊虛分為戰略、戰役法、戰術三個層次,並以楚漢戰爭為例進行分析。他寫道:“公元前206年,田榮起兵反楚,占領三齊(在今山東)之地,自立為王。西楚霸王項羽‘後院起火’,發兵攻齊,無暇西顧。困守巴蜀的劉邦趁機‘決策東向,爭權天下’,大舉進攻項羽。這就是戰略層次上的‘擊虛’。漢軍在戰略進攻階段中,韓信暗渡陳倉,還定三秦可以視為戰役行動上的‘擊虛’。楚漢相持階段,韓信攻魏、破趙、滅齊三次水上作戰都是戰役上避實擊虛的成功運用。對於楚漢戰爭中一些戰術層次上‘擊虛’行動,文學家也有所記述。例如,韓信破趙之戰中,漢軍背水列陣屬於戰役範圍,而隱伏在趙軍大營附近山中的漢軍,趁趙軍空壁出擊之機,乘虛奪占趙營,就是一次典型的戰術範圍內的擊虛行動。”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智謀素養高超的指揮人員,總能避開敵人的強點或“實處”,抓住敵人的弱點或“虛處”,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