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曾經說過:一位將軍若是隻會用他的眼睛來觀察一切,那他就永遠也不配指揮一支軍隊了。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是說指揮者應該具備一定的洞察力。洞察力指的是智謀主體透過表麵現象發現事物內在本質或意義的才能。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道:“……在行動過程中大多要求立即定下決心,人們沒有時間重新了解情況,甚至常常連仔細思考的時間也沒有……要想不斷地戰勝意外事件,必須具有兩種特征:一是在這種茫茫的黑暗中仍能發出內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於跟隨這種微光前進的勇氣。”克勞塞維茨在這裏所說的“內在的微光”即是指洞察力,它可以幫助指揮人員準確而迅速地辨明真相,從而定下盡可能正確的決心。美軍非常崇尚和重視克勞塞維茨的這段話,他們認為,“具有洞察力是取得一切成功的關鍵”。
如何提高洞察能力?一是據疑思察,見微知著。據疑思察,見微知著,就是指要注重把握事物發展中的“疑點”、跡象和細微變化,發現其掩藏在表象背後的真相。
有這樣一個例子:1949年8月29日黎明,隨著一聲巨響,一朵碩大的蘑菇雲從地麵騰空而起,莫斯科隨即向全世界發布公告,宣稱蘇聯進入了核時代。後來的資料證明,蘇聯之所以能如此神速地造出原子彈,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年輕的空軍中尉弗累洛夫。早在1940年,在空軍某基地任職的弗累洛夫,就很關注世界核武器的研製進展情況。有一次,他到附近的一所大學圖書館查閱資料,當他翻閱了當時所有的科學期刊後發現,有關核原子研究的世界名人,如費米、西拉德、特勒、安德森、惠勒、威格納等都從雜誌上消失了。弗累洛夫根據這一“疑點”,得出了唯一可能的結論,那就是核研究已成了美國的國家機密,他們的科學家正在研製原子彈。弗累洛夫把這一重大發現直接寫信給斯大林,報告了他的推測和依據,並建議盡快研究、製造原子彈。原子彈試爆成功後,斯大林曾由衷地稱讚弗累洛夫是“對蘇聯核武器研製立下大功的人”。作為年僅28歲的基層軍官,弗累洛夫的建議之所以引起蘇聯高級決策者的重視,並很快付諸行動,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的推理有理有據,令人信服,而這種推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據疑思察、見微知著的能力。
《左傳》中對曹劌的描述是:“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從這短短五六十個字的精彩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曹劌見微知著的本領。
再看夷陵之戰中陸遜的表現。公元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數十萬大軍,大舉伐吳。出巫峽天險之後,為了盡快與吳軍決戰,劉備每天派人到陣前叫罵。可是,陸遜卻穩坐帳中,置之不理。劉備見激將法不靈,遂令人帶領數千老弱將士,進到吳軍陣前平地設營,企圖誘敵出戰。吳軍將領見此情景,紛紛請戰,但陸遜不允。數日後,劉備埋伏在山穀中的8000兵力,由於不能克服長期宿營和供應的困難,隻得撤了出來。蜀軍平地設營引誘吳軍進攻的企圖也暴露了,吳軍將領們這才意識到陸遜的遠見卓識。從以上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據疑思察,見微知著,確實是指揮人員智謀素養高的重要表現。
二是未雨綢繆,提高預見力。預見,是根據所得到的信息和情況,對某一事物發展變化的預想和推測。它是智謀運用的前提條件,也是保持主動、奪取作戰勝利必不可少的環節。高明的智謀家,無一例外地具有驚人的預見力。薑太公垂釣渭水,胸中早有興周滅商的韜略;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勢;毛澤東坐鎮陝北,卻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大體進程了然於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元帥朱可夫也是一個具有卓越預見能力的指揮員。1941年5月,朱可夫仔細分析了德軍的一係列行動,預感到蘇、德大戰不久就將開始,他向蘇軍各部門和各集團軍發出警告:“整個3月和4月,德軍統帥部一直緊張地把部隊從西線和德國中部地區調到鄰接蘇聯邊界地區。”但斯大林和蘇聯最高統帥部的一些高級將領們,有著先入為主的觀念,不願相信各個方麵向他們提供的德軍將在1941年6月發動對蘇戰爭的情報。結果,德軍的進攻開始後,打得蘇軍措手不及。一個多月後,朱可夫根據蘇軍的抵抗能力,分析德軍突擊態勢,預見到德軍將要吞並基輔地區,進而向莫斯科進攻。為了保存蘇軍實力,他於1941年7月29日向斯大林提出放棄基輔,並盡快把西南方麵軍整個右翼部隊撤到第聶伯河東岸。斯大林聽後,怒斥朱可夫胡說八道,並解除了朱可夫總參謀長的職務。朱可夫在前線進一步了解敵情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看法,又三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議。他最後一次向斯大林強調說:“斯大林同誌,無論多麼令人痛心,基輔也必須放棄。我們別無其他出路。”當斯大林注意朱可夫建議時,已經晚了,態勢果真按朱可夫的預見發展,蘇軍百十萬大軍覆滅,僅被俘人員就達665000人,其中蘇軍西南戰區總司令、政委和參謀長都死於戰場,斷送了整個基輔集團軍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