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初期白話詩胡適郭沫若(1 / 2)

初期白話詩時期(1917~1921),新詩的主要工作,一是努力反映和表現時代精神,一是徹底打破舊詩的形式,創建新的詩歌自由。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期發表了胡適的《白話詩八首》,這是新文學史上最早的白話詩,但並沒有引起反響。為了改變困境,《新青年》從1918年1月開始,連續推出了胡適、周作人、沈尹默、劉半農、劉大白、康白情等名家的白話詩,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等也加入白話詩歌創作。白話詩不僅麵貌一新,而且成為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點。

在《新青年》帶動下,《新潮》、《少年中國》、《星期評論》,以及“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晨報副刊》、《京報副刊》、《時事新報·學燈》、《民國日報·覺悟》等著名報刊爭相刊登白話新詩。1920年1月新詩社編輯出版了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新詩集(第一編)》,收有胡適、劉半農、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新詩,顯示了白話新詩的初步成果。此外,他們在突破傳統的同時也十分注意詩歌理論的建設。胡適的《談新詩》一文被看做是當時“詩的創造和批評的金科玉律”。郭沫若、田漢、宗白華的通信集《三葉集》,則被看做是浪漫主義詩歌理論的代表。

初期白話詩的總體特點,在內容上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樸素的寫實風格,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在藝術上受到外國詩歌影響,並由此形成了新詩發展的傳統。周作人的《小河》是白話詩散文化的代表,以其精微的哲理性和敏銳的觀察力名噪一時,被胡適稱為“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胡適把譯詩《“關不住了”》看做是自己新詩創作的“紀元”。沈尹默的《三弦》在雙聲疊韻和音節安排上的精巧處理以及學習古詩意境方麵都取得了成功,是白話詩音韻化的代表。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學徒苦》,劉大白的《賣布謠》在學習民歌方麵成績最為突出,具有古樂府民歌的意味。

到1921年,不但各報刊都有白話詩麵世,而且還陸續出版了《詩》月刊,《京報副刊·詩學辦月刊》等著名的白話詩專刊,以及《分類白話詩選》(許德鄰編)等大型詩集。白話詩以不可抗拒之勢占領了詩壇。1921年8月郭沫若《女神》的出版,標誌著白話新詩完全取代了傳統舊詩的地位。然而,初期白話詩中的大多數作品,正如胡適對自己《嚐試集》所做的評價一樣,還沒有完全脫離“詞曲的氣味與聲調”,就像是舊時女子纏過的小腳,“雖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樣上總還帶著纏腳時代的血腥氣”。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騂,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他出身於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時在家讀私塾,14歲到上海讀書,1910年留學美國,初習農學,後改哲學和文學,191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校長、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等職。《嚐試集》(1920)是新文學史上的第一部個人新詩集,也是他實踐“詩體大解放”主張的初步嚐試。詩集取名為“嚐試集”,是反陸遊詩句“嚐試成功自古無”,取“自古成功在嚐試”之意。初期白話詩最突出的成就是詩體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