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五四”美文冰心朱自清(1 / 1)

“五四”時期,白話文能否真正取代文言文,關鍵在於能否用白話文寫出與文言散文一樣優美的抒情敘事作品。1917年劉半農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學的散文”的概念,以區別於以散體文字為特征的傳統散文,但沒有劃清散文與小說的界限。1918年傅斯年在《怎樣做白話文》中第一次將散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列。1921年周作人發表了在散文史上有重要意義的《美文》,不但確立了現代散文的獨立身份,而且真正從理論上確立了文學性散文的主導地位。

冰心和朱自清的散文,文筆清新雋麗,感情真摯親切,尤以描寫見長,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話”的傳統觀念,是“五四”之後美文的代表。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福州人,是文學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在小說、詩歌和散文三個方麵都有突出的成績,但散文的影響最為深遠。她的《笑》(1921)在《小說月刊》一發表,立即就被奉為美文的典範,不但各學校競相選入課本,而且還被語法學家拿來做通篇的句式解讀。阿英在《夜航集·謝冰心》中甚至認為:“一直到現在,從許多青年的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冰心體’的文章,在當時,是更不必說了。青年的讀者,有不受魯迅影響的,可是,不受冰心文字影響的,那時很少……”所謂“冰心體”的特點,就是“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純潔”。冰心散文的文字美,不在於辭藻的華麗,而在於她能將當時還處於幼稚時期的白話文,與古雅的文言文和洋派的西文完全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典雅、凝練而又明麗清新的風格特點。冰心創作的總主題就是“愛”。她不但主張要愛自己母親,愛所有兒童,而且主張要愛一切的大自然,希望所有的社會問題都能通過人們之間的“互愛”而得到解決,因此,也被稱為“泛愛哲學”。《寄小讀者》是她陸續在《晨報·兒童世界》專欄發表的給國內小讀者的29封信,記錄了1923年她赴美留學期間的途中見聞和美國生活,傾訴的對象是兒童,而歌頌的則是母親。

朱自清(1898~1948),江蘇揚州人,自佩弦。他的散文集《背影》(1928)奠定了他在中國散文史上的地位。1920年,他從北大畢業前就開始發表詩歌,1922年曾參與創辦了《詩》月刊,是以詩人的身份步入文壇的。後來他在江浙一帶當中學教師時,同時進行著詩歌和散文創作,有詩與散文合集《蹤跡》(1924)。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教授,在古典文學專業教學的同時,專注於美文創作。

朱自清雖然也寫反映社會現實的散文,如記錄“三·一八”慘案的《執政府大屠殺記》,表現反帝反封建主題的《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等,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綠》等以寫景和抒情為特征的美文。他擅長於運用工筆與重彩相配合的方法,創造出一種如詩如畫的意境,在遣詞造句上,更是精益求精,既講究辭藻的修飾,又重視口語的賞心悅目,文而不澀,美而不俗,將現代漢語的運用水平,提升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給初期白話散文創作帶來了一股充滿詩意的藝術氣息。《背影》則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審美境界。與他華美富麗的“工筆美文”相比,以前常用的“曲曲折折”、“遠遠近近”等雙聲疊字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日常用語,以情動人,不工而自工。懷念亡妻武鍾謙的《給亡婦》和述說知識分子內心苦悶的《兒女》也是有影響的記敘名篇。

現代記敘抒情散文在20年代以後進入了一個繁榮期。作家們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把現代白話散文寫得像古代讓人千古傳誦的美文一樣。在這個人人爭相寫作美文的時代,受周作人的影響,俞平伯、廢名的衝淡小品也聲望日高。

前“五四”文學期間“小說革命”的成就最大,而“五四”文學期間散文的成就則最為突出。正如魯迅所說:“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是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其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真正實現了“化傳統”。最初的現代散文,文體和語言都是白話的,在精神上是現代的,真正做到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第二,作家的隊伍龐大。散文寫作自由,比其他文體更易掌握,當時的作家幾乎都是散文作者。第三,讀者對象廣泛。“五四”散文不但短小,而且率真,當時各大報刊都已形成了自己的讀者群。第四,與時代精神相一致。散文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文體,正符合當時強調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征,最容易得到大家的讚同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