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現實題材小說與曆史題材小說(1 / 2)

從1918年到1925年,7年間魯迅共計創作了25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後結集為《呐喊》和《彷徨》。這些作品幾乎每篇一種形式,每篇都是對現代小說形式的新創造,因此,我們稱魯迅是“現代小說之父”。魯迅還是中國現代曆史小說的首創者,《故事新編》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是“五四”後曆史小說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呐喊》(1923)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除《自序》外,收1918~1922年間的小說15篇。魯迅發表於1918年5月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新青年》4卷5號)猛烈地抨擊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以足夠的思想分量體現了新文學運動的實質,在藝術上成功地借鑒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果戈理《狂人日記》的表現手法,在現代文學史上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日記體小說和心理分析形態,顯示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也拉開了現代小說不斷推陳出新的序幕。

在“五四”運動前,魯迅還發表了《孔乙己》和《藥》。《孔乙己》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文化和科舉製度毒害的知識分子形象,一生讀書卻屢試不第,但至死也不肯脫下顯示讀書人身份的長衫。本小說以簡練精粹著稱。《藥》以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為原型,塑造革命先行者夏瑜的形象,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明天》是魯迅描寫農村婦女的第一次嚐試,通過寡婦單四嫂子嚴守“三從四德”,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表現了農村的落後和農民的愚昧。

《風波》以1917年7月的張勳複辟為背景,通過江南魯鎮的船夫七斤進城被革命黨剪掉辮子惹出的一場虛驚,表現了革命對農村和農民的影響,僅僅是一場“辮子的風波”。《故鄉》是一篇自傳性的小說,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對比,表現了農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苦難,對後來的鄉土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代表作《阿Q正傳》是魯迅在辛亥革命失敗後潛心於中國文化的曆史“鉤沉”的結果。其寫作目的是要通過阿Q的形象和他性格中表現出來的“精神勝利法”,挖掘出中國農民愚昧落後的原因,揭示出中國人的靈魂。本小說最深刻最突出地表現了魯迅對中國國民性的弱點和病根的認識。

此外,還有《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和《社戲》等。

《彷徨》(1926)是魯迅的第二部小說集,收1924~1925年間的小說11篇。《祝福》通過祥林嫂的故事,表現了農村婦女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無論怎樣反抗也無法逃脫的悲慘命運。她以死相拚,不願違背“從一而終”的倫理道德,卻隻是暫時做穩了的奴隸,可她

被婆家賣婚強製再嫁又失去孩子、丈夫後,卻想做奴隸也不成了。

《在酒樓上》被周作人看做是最具“魯迅氣氛”的小說,通過“五四青年”呂緯甫從激進到消沉的思想變化,探討了“五四”高潮後知識分子的道路和命運。《孤獨者》是《在酒樓上》的姊妹篇,但魏連殳的個性特點更為鮮明突出。《肥皂》是魯迅第一篇諷刺知識分子的小說,通過四銘對女乞丐的邪念到肥皂的聯想,揭露了封建衛道者的道貌岸然的麵具和肮髒心態。《高老夫子》則可以看做是《肥皂》的姊妹篇,不同的是高爾礎雖是“新派”人物,但同樣不學無術,同樣一肚子男盜女娼。《示眾》既沒有人物描寫,也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隻通過北京街頭的一個示眾場麵,展示了中國人“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的劣根性。

《傷逝》是魯迅直接表現青年婚姻愛情題材的唯一作品。涓生和子君在“五四”新思潮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膽追求自由戀愛,毅然地衝出了家庭的束縛,在眾目睽睽之下同居在一起,最後卻因一張辭退信而斷了生路,他們與呂緯甫和魏連殳一樣,也沒能逃脫失敗的命運。《離婚》是魯迅的最後一篇現實題材的小說,愛姑大膽潑辣,敢於挑戰傳統的夫權和族權,敢罵公公和丈夫是“老畜生”和“小畜生”,雖然完全不同於單四嫂和祥林嫂,但當她真正麵對地方上的頭麵人物七大人時,仍隻有膽怯和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