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愛美劇”出現的“小劇場運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小劇場運動起源於19世紀末法國“自由劇場”的藝術實驗活動,後風行於歐美與日本。中國的小劇場運動以愛美劇形式改革文明戲體製,其核心是以“導演製”取代“明星製”。小劇場運動對劇本創作很重視,不僅產生了《幽蘭女士》、《趙閻王》、《青春的悲哀》、《潑婦》等嚐試之作,而且還培養了郭沫若、田漢等一批著名的劇作家。洪深後來總結說:“自郭田等寫出了他們底那樣富有詩意的詩句美麗的戲劇,即不在舞台上演出,也可供人們當作小說詩歌一樣捧在書房朗誦,而後戲劇在文學上的地位,才算是固定建立了。”
在上世紀20年代嶄露頭角的劇作家中,田漢與郭沫若以“詩人”身份創作劇本,表現出與當時風行一時的“問題劇”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
田漢(1898~1968),湖南長沙人,原名田壽昌。他自幼喜愛民間曲藝,在長沙師範學校讀書時就創作過《漢陽淚》、《新桃花扇》等小劇本。1914年留學日本,後參加中國少年學會,在《少年中國》發表文藝論文和短劇。第一個劇本《梵峨嶙與薔薇》(1920,即《環娥琳與薔薇》),“梵峨嶙”(小提琴)象征藝術,“薔薇”象征愛情。追求真正的藝術和理想的愛情,是他早期劇作的總主題。經宗白華介紹與郭沫若結識,三人的通信結集為《三葉集》,成為文學青年心中的偶像。20年代,他在創造社的刊物上發表了《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和《名優之死》等名劇,是創造社話劇的代表;同時,積極投身戲劇運動,先後與歐陽予倩、洪深、唐槐秋等創辦過南國劇社、南國藝術學院、南國電影劇社、南國社等,先後主編過《南國半月刊》、《醒獅周報·南國特刊》、《南國月刊》等雜誌,史稱“南國戲劇運動”,成為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之一。
田漢的《咖啡店之一夜》(1922)被自視為“出世之作”。主人公林澤奇和白秋英都是具有“五四”反叛精神的青年學生,同時又因婚姻悲劇而染上了頹廢的“世紀末”情緒。《獲虎之夜》(1924)第一次涉及“婚姻與階級這一社會問題”,表現的是黃大傻與蓮姑的幻滅,人物的反抗意識得到了加強,但仍未能走出“感傷的殉道者”的窠臼。
田漢的早期作品與郭沫若詩歌和鬱達夫小說相似,多寫充滿幻想的青年流浪者在追求藝術和愛情過程中的浪漫主義悲劇。其中,藝術家形象係列最引人注目,從《梵峨嶙於與薔薇》中的大鼓女柳翠、琴師秦信芳,《蘇州夜話》(1928)中的老畫家劉叔康,《湖上的悲劇》(1928)中的詩人楊夢梅,《古潭的聲音》(1928)中的詩人,到《名優之死》(1929)中的名老生劉振聲,以至《南歸》(1929)中的流浪詩人,都具有藝術至上的精神特征和甘為藝術獻身的殉道意識,相信“生活在別處”,永遠在流浪中尋找著精神的港灣。最能代表田漢早期劇作成就的作品是《名優之死》,該劇以浪漫主義的精神,將劉振聲塑造成了一個既忠於藝術又為人正直,在人格上閃耀著理想主義光輝的硬漢形象,顯示出了一種寧死不屈的悲壯色彩,預示著作家美學風格的變化趨勢。
郭沫若的早期劇作,都是“詩劇”,如《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以及稍後的《孤竹君之二子》等,但他在戲劇創作上的主要成就,則是由《卓文君》、《王昭君》和《聶嫈》三部曆史劇組成的《三個叛逆的女性》。《卓文君》和《王昭君》是曆史題材的“娜拉劇”,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私奔和王昭君開罪畫師毛延壽的曆史故事,全部都被重新改寫:卓文君被塑造成一個反叛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的新女性,而王昭君更是一位不願做宮中玩物、敢於藐視君王權威的英雄。《聶嫈》是作者在1925年“五卅”運動的鼓舞下,在舊作《棠棣之花》基礎上“擴寫”而成,並加入了新的反帝的思想。當時,反帝題材的主要劇作還有鄭伯奇的《抗爭》和熊佛西的《一片愛國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