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東北作家群的創作(1 / 1)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抗日救亡運動日益高漲,國內的階級關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左翼文藝運動逐漸讓位於以“救亡”為總主題的抗戰文藝運動。

最先顯示這一變化的,是“東北作家群”的出現。東北作家群由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羅烽、駱賓基等東北籍青年作家組成,他們在“九·一八”事變後,陸續從東北流亡到關內,其作品主要描寫處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生活,表現東北人民的不屈鬥爭,是最早的一批反映抗戰生活的小說。其中,以1935年出版的蕭紅的《生死場》和蕭軍(田軍)的《八月的鄉村》最具代表性。這兩部小說由魯迅分別作序並收入他編輯的《奴隸叢書》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成為下一時期抗戰文學的先聲。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立即引起了一場波及全國的救亡運動。在此情況下,部分左聯作家率先提出了“國防文學”的口號,得到了許多作家的響應。1936年2月,為促成文學界統一戰線的形成和配合“國防文學運動”的開展,左聯根據中共中央領導人王明的指令解散,部分作家另組“作家協會”(後改為“文藝家協會”)。魯迅因對“左聯”解散不滿,拒絕加入。隨後,文藝家協會以當時流行的“國防文學”為口號,號召開展“國防文學運動”,但由於魯迅對“國防文學”的口號在思想上的不明確性有自己的看法,於是,1936年6月1日,追隨魯迅的胡風以自己的名義提出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口號,立即遭到了周揚、徐懋庸等“國防文學”作家的批判,引起了激烈的論爭。

由於全國性的救亡運動迅速發展,不容許論爭雙方進行長時間的“內戰”,論爭很快趨於低調。1936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的促成下,各方代表聯合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敵與言論自由宣言》。“兩個口號”的論爭,雖然加深了文藝界的宗派矛盾,但也擴大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主張,為抗戰爆發後文藝界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