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左聯”的成立與文學活動(1 / 1)

左聯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0年3月成立於上海,魯迅、馮雪峰、沈端先(夏衍)、馮乃超、蔣光慈等40餘人出席了成立大會,茅盾、郭沫若、鬱達夫等著名作家都加入了左聯。在成立大會上,魯迅作了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著名演講。左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促成下,革命文學論爭雙方握手言和後,結成的統一戰線。左聯的主要刊物先後有《前哨》、《文學導報》、《北鬥》和《文學月報》等。左聯是30年代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在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和日本東京都建有分會。在左聯的影響下,不同文化領域也相繼建立了類似的左翼組織,如“劇聯”、“美聯”、“影聯”、“記聯”等。於是,以左聯為中心,在文壇上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左翼文學運動,成為了20世紀30年代文壇的主流,對於新文學的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在階級矛盾和鬥爭日益尖銳的30年代,文藝鬥爭也日趨激化,各種鬥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當時,左聯開展了一係列的鬥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四個:

一是反對國民黨政府文化“圍剿”鬥爭。左翼文藝運動取得的卓著成就,引起國民黨政府的恐慌。他們在軍事上對蘇區紅軍實行“圍剿”的同時,企圖用武力鎮壓左翼文藝運動,通過查禁、逮捕、屠殺等手段來消滅進步文學。1931年2月7日,“左聯五烈士”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李偉森在上海龍華被秘密槍決。但文化“圍剿”並沒有成功,進步文學越剿越多,左翼文藝運動也越剿越活躍。

二是與“民族主義文藝運動”的鬥爭。為了與左翼文藝運動相抗衡,國民黨政府發起了一場“民族主義文藝運動”,憑借政府的力量在全國各地創辦了十多個帶有明顯官方色彩和政治傾向性的刊物,但是,卻始終沒有形成具有體係的理論,也沒有產生具有藝術性的作品。因此,掌握著政權的國民黨政府雖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而決定這個時期文學基本麵貌的仍然是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以及受左聯影響的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作家的創作。

三是與新月派的論爭。1928年3月,胡適、徐誌摩、梁實秋等新月派作家正式創辦了《新月》月刊,公開以人性論反對文學的階級性。於是,魯迅等左翼作家與胡適等自由主義作家的論爭,演變為魯迅等左聯作家與梁秋實等新月派作家之間關於文學階級性的論爭。

四是“文藝自由論辯”。首先挑起這場論爭的是自稱“自由人”的胡秋原,繼而,自稱“第三種人”的蘇汶也加入了論戰。胡秋原以“自由主義”為進攻的武器,而蘇汶則以“普列漢諾夫理論”為防禦武器,論辯雙方的焦點是“文藝與政治”的關係問題。由於蘇汶曾是左聯成員,又翻譯過普列漢諾夫等馬列主義文藝理論著作,因此,左聯一直把他和胡秋原看做是比國民黨更壞的人,而這場“文藝自由論辯”也比其他論戰更複雜和尖銳,是當時最重要的一次文藝鬥爭。

左聯在與各種文藝論戰中,不斷地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但成立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還出版了文藝理論專刊《文藝講座》和各種馬列主義文藝理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