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左翼小說、新感覺派小說和京派小說三足鼎立,既相互抗衡,又相互影響,而在這三大流派之外,還有巴金、老舍以及李劼人等卓有成就卻又遊離於主流文壇之外的自由作家。這些流派和作家一起,無論是在表現社會的廣闊性方麵,還是在表現社會的時代性方麵,都超過了20年代小說創作的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四分天下”的繁榮局麵。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巴金”是發表第一部長篇《滅亡》時的筆名。他是一個安那其主義(Anarchism又譯“無政府主義”)的信徒。1919年後,《新青年》、《每周評論》等新刊物湧入了四川,各種思潮和主義,特別是克魯泡特金以及廖可夫、巴枯寧、高德曼等安那其主義的著作在巴金麵前展示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從此,他便以安那其主義作為自己的人生信仰。1922年開始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上發表作品。1923年春,跟隨三哥來到上海,後到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班。1927年1月赴法國巴黎。旅法期間,他與高德曼建立並保持了通訊聯係,與意大利工人領袖凡宰地建立了友誼。當美國政府誣陷薩柯和凡宰地犯有搶劫行凶罪而要處以死刑時,他又參加了國際性的營救活動,失敗後在極度的痛苦中,寫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滅亡》。1929年巴金回國時,無政府主義運動在中國已經分化、失敗,但巴金仍堅持自己的信仰,並寄托於文學創作中,同時開始了多種題材的創作。
巴金在探索青年人追求自由、理想和信仰方麵,主要有“革命三部曲”《滅亡》、《死去的太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
《滅亡》(1929)以1926年前後軍閥孫傳芳統治下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杜大心反抗社會的悲劇故事,並由此形成了巴金小說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基本特色。《死去的太陽》(1931)以作者所經曆的“五卅”運動為題材。《新生》(1933)是《滅亡》的姊妹篇,主人公李冷與《滅亡》中的李冷判若兩人,由原來的一個和平主義者,變成了杜大心第二,他的妹妹李淑靜的思想性格也更為激進,明顯地帶有俄國女革命家的特點。《霧》(1931)、《雨》(1932)、《電》(1933)是三部連續性的中篇,在精神上仍然是《滅亡》的繼續。
巴金在揭露封建家庭製度的弊害和社會專製製度的罪惡方麵,主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短篇小說《楊嫂》、《第二的母親》等。
《家》(1931)原名《激流》,是巴金這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說以“五四”前後的四川成都為背景,表現了一個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過程。高老太爺是高家的最高權威,他的態度不但決定了覺新的命運,而且也導致了丫頭鳴鳳投湖自盡。他在年輕時與妓女鬼混,老來又找了一個姨太太,他與兒子一起玩戲子,是沒落文化的代表。覺新是一個新舊參半的人物,既是地主大少爺,又是渴望新生活的新青年。他一直生活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矛盾的痛苦中,既不能與青梅竹馬的表妹錢梅芬結合,又不能有負善良溫情的瑞鈺。覺慧較多地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影響,成為高家第一個敢於違抗高老太爺旨意的人。《家》飽含著作者在生活中的愛和恨,歡樂和痛苦,也具有“激情小說”的特點,所以,它比《滅亡》等作品顯得更為堅實,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是一部帶有“家庭文學”特征的“生活小說”。
此外,巴金的小說還有工人題材、農民題材和大量國外的題材,特別是反映法國大革命的小說,在當時獨樹一幟。從1929年到1936年的八年間,共出版10個短篇集(63篇),形成了一個創作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