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左翼戲劇(1 / 2)

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激發起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1929年秋成立的上海藝術劇社,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無產階級戲劇”(或稱“新興戲劇”、“普羅戲劇”)的口號,1930年8月,又聯合辛酉、南國等劇社成立了上海劇團聯合會,後改為中國左翼劇團聯盟、中國左翼劇作家聯盟(簡稱“劇聯”)。“劇聯”在全國建立了大小不同的分盟和劇團,培養出了一批戲劇人才,成為左聯的重要力量,掀起的一場左翼戲劇運動,對話劇創作的題材和主題有明顯的影響,是30年代最有聲勢的左翼文藝運動。左翼戲劇運動以提倡“戲劇的大眾化”為特色,在工廠建立有工人劇團(藍衣劇團),在農村有以“露天劇場”形式實驗的“農民戲劇”,在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中建立有八一劇團等,推動話劇加快了進入“廣場戲劇”的步伐。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又有“國防戲劇”的提倡。1930年,田漢以長文《我們的自己批判》清算了以前的感傷主義後,投入革命運動,參加了上海自由大同盟和左聯,組織並領導左翼戲劇家聯盟,成為左翼戲劇運動的主力,同時也屢遭迫害。先是南國社因上演由他改編的法國作家梅裏美的《卡門》而被解散,轉入地下;後是因他的《回春之曲》在上海公演而與杜國庠、陽翰笙一起遭逮捕,五個月後經徐悲鴻、宗白華保釋出獄,卻仍被軟禁到抗戰爆發。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表現工人生活和鬥爭的《年夜飯》、《梅雨》、《顧正紅之死》等和表現抗日救亡運動的《亂鍾》、《掃射》、《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回春之曲》、《洪水》等。其中《梅雨》表現了被開除的工人潘順華一家,或被迫自殺,或報複被捕,或參加工人運動而勝利,結構嚴謹,劇情緊張,是當時最好的工人題材劇作。《回春之曲》寫南洋華僑青年高維漢回國參加抗戰,他的戀人梅娘也拒絕了富商之子陳三水的追求,回國照料負傷的高維漢,情節奇特,情感深厚,保持了作者原有的浪漫主義抒情風格和藝術個性,是田漢抗日救亡題材的代表。

洪深(1894~1955),江蘇常州人。與歐陽予倩、田漢是“中國話劇的三個奠基人”。他自幼愛好文藝,學生時代開始戲劇演出。在清華讀書時創作有《賣梨人》、《貧民慘劇》等作品,畢業後赴美學習,先入俄亥俄州立大學燒瓷專業,後考入哈佛大學,師從貝克教授,學習編劇,是中國話劇史上到國外專功戲劇的第一人。1922年回國後,加入戲劇協社,參加並領導過複旦劇社和南國社,除《趙閻王》外,還有根據王爾德名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改編的《少奶奶的扇子》,通過排演實踐,建立起了正規的表演和導演體製。參加“劇聯”後,受左翼劇運的影響,在1930—1932年間創作了《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等反映農民苦難生活和農民與封建勢力作鬥爭的作品。在隨後的“國防戲劇”運動中,洪深既是理論上的倡導者,又創作了反響強烈的獨幕劇《走私》、《鹹魚主義》(與沈起予等合作)等劇作。他與夏衍創辦的《光陰》半月刊,也成為宣傳抗戰的重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