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張愛玲的小說(1 / 1)

張愛玲(1920~1995),原名張煐,祖籍河北豐潤,上海人。她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她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父親是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時髦的新女性。她受父親影響從小就會背唐詩,同時也受母親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位都西洋化。6歲入私塾,並開始小說創作。9歲進小學,跟著母親讀《二馬》並從此喜歡上老舍的小說。1931年進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1938年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因戰事激烈無法前往。1939年轉香港大學文學係,同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天才夢》。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大學停辦,未能畢業,後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又因“國文不及格”未被錄取。為了生活,為《泰晤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誌撰稿。1943年,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後,一鳴驚人。1944年8月和11月,相繼出版了她最有代表性的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但張愛玲的輝煌轉瞬即逝。

《第一爐香》是她開始作家生涯的第一部小說,寫了梁太太和葛薇龍兩代寡婦。張愛玲在創作中具有一種“寡婦情結”,她最好的小說寫的大多都是寡婦。《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富傳奇色彩的小說,重點描寫的是範柳原與白流蘇的調情表演,但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涼感。白流蘇得到的婚姻隻是一座沒有愛情的空城,而這座空城的獲得也僅僅是因為“香港的淪陷成全了她”。代表作《金鎖記》通過曹七巧為了能進入雖然已經破落但仍然是貴族大戶的薑公館,嫁給了患骨癆的廢人薑二爺的故事,表現了畸形的婚姻造成了畸形的性格,不僅寫了人的物欲(財欲),還突出地描寫了人的情欲(性欲)。這就是張愛玲所要表現的“傳奇”故事,所要表現的世界的無情和人生的蒼涼。曹七巧是張愛玲筆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最厚實的小市民形象,也是張愛玲為中國現代文學貢獻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具有經典意義的藝術形象。

張愛玲小說表現出來的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中較少表現的,這正是其獨特之處。張愛玲小說在文學史上的特異地位,不僅在於她與40年代前期上海淪陷區的環境相適應,沒有也不願利用作品來說教或宣傳,熱衷於表現自己對人生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悟,在表現當時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麵堪稱獨步,而且還在於她有著中西文化的深厚素養和藝術地運用漢語言的純熟手法,完全擺脫了“新文藝腔”,繼承了傳統古典小說和現代通俗小說的手法與韻味,將新舊雅俗融會貫通,創造出了新舊交織、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

除張愛玲外,40年代文壇上還有蘇青、梅娘、施濟美、楊琇珍、曾文強、湯雪華、程育珍等一批引人矚目的女作家,她們的小說大多以女性為探討對象,比冰心、盧隱、馮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具有更為明確的女性意識。蘇青的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以紀實筆法寫現代女性從家庭婦女成為職業女性的人生道路,在表現她們的內心痛苦和性饑渴方麵以“赤裸裸的直言談相”而著稱。梅娘的《蚌》、《魚》、《蟹》等“水族係列小說”,描寫的也是大家庭中的女性追求獨立和自由的過程。這些作品都在可讀性方麵有突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