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初期的國統區文學中,雖有艾蕪的《秋收》和《紡車複活的時候》等表達樂觀情緒的作品,但其主流還是諷刺暴露性作品。最先引起注意的是張天翼的《華威先生》(後與《譚九先生的工作》、《“新生”》編成《速寫三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華威先生的形象,暴露了國民黨政府以假抗戰的姿態控製抗戰領導權的真麵目,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艾蕪後來的三部長篇《豐饒的原野》、《故鄉》、《山野》和中篇《石青嫂子》也轉向了對黑暗的暴露和苦難的揭示,既改變了早期的浪漫風格,也沒有了抗戰初期的樂觀情緒,是國統區農村題材小說的重要收獲。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館裏》和“三記”(《淘金記》、《還鄉記》、《困獸記》)是這時期最傑出的諷刺暴露性小說。《在其香居茶館裏》以大後方四川為背景,通過聯保主任方治國與大土豪邢幺幺在茶館裏的一場惡鬥,揭露了國民黨基層政權和兵役製度的腐敗。選擇“吃講茶”的方式來展開兩人具有戲劇性的“狗咬狗”的鬥爭,故事緊湊而集中,既富有喜劇意味,又具有地方色彩。《淘金記》(1943)以四川某縣北鬥鎮開采金礦的事件為線索,描寫了農村惡勢力之間的一場內訌,反映了當時抗戰大後方農村的真實麵貌,在保持作者一貫風格的基礎上,變得更為辛辣,被卞之琳譽為“抗戰以來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
錢鍾書(1910~1998),字默存,江蘇無錫人。他出身書香門第,早年受過良好的古典文學熏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係,1937年在英國牛津大學英文係獲得副博士學位後,再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專攻法國文學,回國後,先後任西南聯大外文係教授、國立藍田師範學院英語係主任、上海暨南開大學外文係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纂等。第一部小說集《人·獸·鬼》(1946),包括《上帝的夢》、《貓》、《靈感》和《紀念》四個短篇,顯示出他擅長文人諷刺和心理刻畫的特點,也暴露出他與主流文壇的疏離。此外還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1941)等。
《圍城》(1947)是一幅描寫抗戰期間知識分子生活的“浮世繪”,也是40年代諷刺小說創作潮流的“壓軸戲”,更是一部可以與《儒林外史》比肩的經典諷刺小說。圍城即人生,包括人生中最重要的婚姻:“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想逃出來。”作品通過“圍城”這一象征性結構,圍繞著方鴻漸的戀愛與婚姻,以及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尋夢過程,表現了知識分子彷徨無主的宿命感和中國知識階層日益腐敗的官場化,揭示了現代人特別是現代知識分子在生存和精神上的雙重困境。錢鍾書是一位學者型的諷刺小說家,他對知識分子的嘲諷,既不同於魯迅、葉聖陶等具有啟蒙主義精神的“五四”作家,也不同於張天翼、沙汀等具有政治暴露傾向的左翼作家,不重人物誇張的行為,而偏重於對人物隱秘心理和潛意識的揭示,將人情世故批判與道德風俗批判融為一體,將對知識分子階層的批判與對中國命運的思考結合在一起,在輕喜劇的風格中暗含著悲傷的韻味。同時,在藝術上,較多地受到英國諷刺作家菲爾丁的影響,憑借自己淵博的學識和對中國知識分子的熟悉,大量使用富有知識性的書麵諷刺語言,各種警句典故,信手拈來,皆成妙喻,形成了機警而睿智、俏皮而生動、犀利而儒雅的獨特風格。
茅盾這時期的《第一階段的故事》、《腐蝕》、《霜葉紅於二月花》、《走上崗位》、《鍛煉》等小說和他唯一的劇本《清明前後》,大多是“急就章”。《腐蝕》寫於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三個月左右,是最早揭露國民黨反共賣國罪行的小說。此外還有吳組緗的《山洪》、蕭紅的《馬伯樂》、張恨水的《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等,隨著戰事的惡化和國民黨政府獨裁本性的不斷暴露,諷刺暴露性作品越來越多,蔚為壯觀,成為國統區小說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