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七月詩派艾青(1 / 1)

七月詩派是七月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得名於胡風1937年9月創辦的《七月》周刊。七月派以1941年9月《七月》終刊為界,分為《七月》和《希望》兩個時期。七月派聚集了鄒荻帆、姚奔、曾卓、冀汸、綠原、阿壟、杜穀、蘆甸、方然、孫鈿、莊湧、天藍、魯藜、彭燕郊、艾漠等年輕詩人,這些“初來者”大多數是在艾青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他們雖風格各異,但大多數具有憂鬱、深沉的特點,“憂國憂民”成為七月派詩歌的總主題。七月詩人始終把自己個人的情感融入到人們的情感之中,在他們的作品中,對國統區的揭露和對解放區的歌頌,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

艾青(1901~1996),浙江金華人,原名蔣海澄。他出身地主家庭,父親既開明又迷信,從小把他送到農婦“大葉荷”家中寄養,他也一直把自己看做農民兒子。中學時代開始寫詩,1928年考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在院長林風眠鼓勵下赴法留學,接觸到凡爾哈侖等現代主義詩歌,創作了《馬賽》、《巴黎》、《蘆笛》、《會和》等。1932年回國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和“春地畫社”,與12位美術青年一起被捕入獄。在獄中,創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作品,把西方現代主義的詩歌手法與中國現實中的苦難生活以及自覺的自我意識結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憂鬱的風格和散文化的特點。1935年10月獲釋出獄。1936年底,自費出版第一部詩集《大堰河》。

艾青出獄時正值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創作了《煤的對話》、《太陽》、《黎明》、《春》、《複活的土地》等以“太陽”為主題的作品。在“戰時的首都”武漢與胡風、田間、蕭軍、蕭紅等會合,寫下了代表作《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1月,與蕭軍、蕭紅等應李公樸之邀,北上山西臨汾執教,晉南失守後退回武漢,途中創作了《北方》、《風陵渡》、《補衣婦》、《驢子》、《駱駝》、《手推車》和《乞丐》等“北方的詩草”。1939年後,又從桂林到湖南再到重慶,繼續以“土地”為主題創作了《我愛這土地》、《曠野》、《冬天的池沼》和《向太陽》、《他死在第二次》、《吹號者》、《火把》等抒情長詩,《詩的散文美》等詩學論文,並出版了艾青一生詩歌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詩集《北方》。

1941年初艾青赴延安後,詩風大變,無論是《毛澤東》、《黎明的通知》等抒情詩還是《雪裏鑽》等敘事長詩,都一掃以前的憂鬱色彩,充滿了歡心和愉悅。其中,《黎明的通知》最能代表這時期詩風變化後的特點。然而,從1942年後,幾乎沒有詩歌新作發表。

艾青與郭沫若、聞一多並稱中國新詩史上的三大愛國主義詩人。但郭沫若詩歌“激昂”,聞一多詩歌深沉,而艾青詩歌“憂鬱”。艾青的憂鬱,既與當時祖國和民族的命運和詩人自己的出身和經曆相關,也與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有關。

阿壟(1907~1967),浙江杭州人,原名陳守梅,又名陳亦門。他是七月派的重要詩人、報告文學家和理論家,出版有抒情詩集《無弦琴》和報告文學集《第一擊》,以及詩學論著《人和詩》、《詩與現實》(三卷)、《詩是什麼》等。詩歌代表作《纖夫》(1941)中的纖夫具有令人震撼的思辨力量。也正是因為這首詩,九葉詩派的理論家唐湜對七月詩派在藝術上的成就格外看重,認為他們也“不自覺地走上了詩的現代化的道路”,可以同九葉詩派一起並列為“詩的新生代”的兩個“浪峰”。

七月詩派是40年代規模最大、影響也最大的詩歌流派。它是自覺地作為新月派和現代派的對立物出現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魯迅所期待的“摩羅詩人”的戰鬥傳統與胡風所倡導的“主觀戰鬥精神”結合在一起,以主動擁抱生活的積極態度,弘揚自己的個性,張揚民族的精神,表現出具有陽剛之氣的“七月風”。七月詩派和九葉詩派在當時被稱為現代中國的“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一個憤怒而果敢,一個沉思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