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九葉詩派穆旦(1 / 1)

九葉詩派得名於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杭約赫(曹辛之)、辛笛、穆旦、陳敬容、鄭敏、唐祈、唐湜、杜運燮、袁可嘉九位詩人的詩合集《九葉集》。九葉詩派的形成經曆了兩次曆史性的聚集。

一是抗戰爆發後,隨清華、北大和南開等高校遷至昆明,穆旦、鄭敏、杜運燮、袁可嘉等青年學生聚集到了一起。當時西南聯大正聚集著朱自清、聞一多、馮至、卞之琳和李廣田等前輩詩人和英國現代主義青年詩人燕卜蓀,促成了一個現代主義詩歌高潮的形成。

二是抗戰勝利後,1946年,《文藝複興》雜誌發表了大量具有現代主義詩風的作品,除杭約赫和鄭敏外,其他九葉詩人都曾在這裏相聚。第二年杭約赫出版了《詩創作》月刊。1948年,杭約赫與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係,“南北方才子才女大會串”,顯示出流派特色,當時稱為“中國新詩派”。

九葉詩派與現代詩派存在著直接的承接關係,他們不但受馮至、卞之琳、李廣田等現代派詩人的教誨和影響,辛笛等年齡稍長的詩人,原本就是現代派詩人。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寧,天津人,原名査良錚,筆名梁真,是九葉詩派的代表詩人。中學時代開始詩歌創作,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地質係,後改讀外文係。1937年隨校到達昆明,在西南聯大讀書期間,形成了一個詩歌小團體“昆明的現代派”。1940年畢業留校任助教,創作了《合唱》、《防空洞裏的抒情詩》、《從空虛到充實》、《讚美》、《詩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42年2月,參加“中國遠征軍”,以翻譯官的身份隨軍進入緬甸抗日戰場,親曆了與日軍的戰鬥及隨後的“滇緬大撤退”。1945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探險隊》。同年到沈陽創辦《新報》。1947年自費出版第二部詩集《穆旦詩集(1939—1945)》,這是他創作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1948年出版第三部詩集《旗》。

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是在西方現代詩歌的影響下產生並發展的。初期白話詩主要受到了當代美國意象派詩歌的啟示;浪漫派詩歌主要受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影響;象征派、新月派和現代派主要學習19世紀末的法國象征主義。而九葉詩派則主要受20世紀初龐德、艾略特、奧登等現代主義詩潮影響,是40年代崛起並臻於成熟的現代主義詩派。而最為深刻地體現出40年代新詩現代性探求的,正是穆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