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40年代曆史劇的繁榮(1 / 1)

曆史劇的繁榮是國統區文學的重要收獲。劇作家們為了宣傳抗戰,反對投降,主動選擇了與當時社會情形相似的曆史題材,因而在本質上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映。阿英在孤島時期創作的“南明史劇”《碧血花》、《海國英雄》和《楊娥傳》是高潮的前奏。隨後,國統區出現了一大批“太平天國史劇”,如陽翰笙的《李秀成之死》(1937)和《天國春秋》(1941)、歐陽予倩的《忠王李秀成》(1942)、陳白塵的《石達開的末路》(1936)、《太平天國》第一部《金田村》(1937)和根據舊作《石達開的末路》改寫的《大渡河》(1946)等。其中陽翰笙的《天國春秋》是最先用曆史劇形式抨擊皖南事變的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影響。

這時期曆史劇創作的代表是郭沫若。在40年代,郭沫若已成為一位運用馬列主義研究中國曆史的卓越史學家。皖南事變後,為了在國統區險惡的政治環境中伸張正義,揭露反動派的罪行,郭沫若連續創作了6部曆史劇,包括《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和《高漸離》4部“戰國史劇”,以及寫元末統治者陷害忠良故事的《孔雀膽》、寫明末17歲的愛國英雄夏完淳抗清英勇事跡的《南冠草》。《棠棣之花》根據早年的同名詩劇改編和擴寫(1925年曾以此為題材創作過曆史劇《聶嫈》)而成。

《屈原》取材於戰國時代的一場關係到楚國生死存亡的政治鬥爭,以三閭大夫屈原為代表的“聯齊抗秦派”與以南後鄭袖為代表的“絕齊親秦派”,涇渭分明。全劇結構緊湊,衝突尖銳,氣氛悲壯,風格豪放,語言優美,猶如一首規模宏大的抒情史詩,不僅是郭沫若曆史劇的代表,也是40年代國統區最為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

郭沫若的曆史劇,以促進團結抗戰和反對投降分裂為總主題,在精神上與他的詩歌和小說創作一脈相承,其主要特征,都在於借助某些形象來抒發和寄托自己的感情,以表達和傾訴自己對現實的認識和感受。因此,可以說,《屈原》是《女神》的再生,也是他的“寄托小說”在舞台上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