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報告文學的崛起(1 / 1)

報告文學的崛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一些作家在流亡中親眼目睹了殘酷的戰爭,一些作家投筆從戎,親身經曆了戰火的考驗,他們都希望能用自己的筆鼓舞人民的鬥誌,而廣大的讀者更渴望了解前方的戰事,因此,報告文學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文體。

當時,影響最大的是七月派作家邱東平。邱東平(1910~1941),廣東陸豐人,筆名東平。他出生在南方最早的蘇區,童年時代參加兒童團,大革命時期擔任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秘書,失敗後流亡香港和日本,開始寫作反映家鄉革命的作品。“九·一八”事變後,返回國內參加蔡廷鍇領導的19路軍,先後經曆過上海“一二八”戰役、熱河戰役、上海“八一三”戰役。1938年加入新四軍,1941年在鹽城反“掃蕩”戰役中,為掩護“魯藝”二隊突圍壯烈犧牲。他反映淞滬戰役的戰地報告《第七連》、《我們在那裏打了敗仗》、《一個連長的戰鬥遭遇》等,集紀實性小說與文學性通訊為一體,重視戰場人物的刻畫,重視戰鬥氣氛的烘托,並很好地將自己的主觀感受與戰鬥生活結合在一起,有一種攝人魂魄的藝術魅力。抗戰初期表現前線戰事的小說,大多具有寫實和通訊的特點,其成就卻不高,邱東平的報告文學一直被看做是當時小說成就的代表。

此外,還有詩人阿壟反映前線戰事的《閘北打起來了》、《從攻擊到防禦》,詩人曹白反映難民生活的《這裏,生命也在呼喚……》,擅長戰地報道的戰士作家駱賓基的《東戰場別動隊》、專業記者範長江的《西線風雲》、教授學者曹聚仁的《大江南北》,前線的女作家胡蘭畦、謝冰瑩也分別有《淞滬火線上》、《新從軍日記》等收獲。許多專業作家也寫出了文學性較強的長篇報告文學,如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姚雪垠的《戰地書簡》、蕭乾的《見聞》和《灰燼》等。

八路軍在平型關首戰告捷,取得了中國對日宣戰以來的第一次勝利後,八路軍各部隊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了作家們關注的焦點,出現了範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丁玲的《一二九師與晉冀魯豫邊區》、周立波的《晉察冀邊區印象記》、何其芳的《記王震將軍》、沙汀的《隨軍散記》、卞之琳的《第七十二團在太行山一帶》、周而複的《諾爾曼·白求恩斷片》、吳伯簫的《黑紅點》、陳荒煤的《劉伯承將軍會見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