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雜文的“魯迅風”(1 / 1)

40年代雖然出現過“魯迅的時代是不是已經過去”和“如何繼承魯迅風”的討論,但分布各地的雜文創作大多受到魯迅的影響。

在“孤島”上海,有以唐湜、王任叔(巴人)、柯靈為代表的“魯迅風”作家群。在陪都重慶,有以郭沫若、馮雪峰、孔羅蓀、田仲濟、章靳以為代表的《新華日報》作家群;在文化中心昆明,有聞一多、朱自清、吳晗、王力(了一)、錢鍾書為代表的學者作家群。成就最大的是在桂林以聶紺弩、夏衍、秦似、孟超為代表的《野草》作家群。聶紺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左聯時期追隨魯迅,其“魯迅筆法”幾乎可以亂真。他的《韓康的藥店》、《我若為王》都是傳誦一時的名篇。

這時期,梁實秋和周作人也有新收獲。梁實秋(1901~1987),浙江杭縣人。他自1939年入川後,曾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其雜文堅持“與抗戰無關”論的主張,不接觸政治問題,隻針砭人情世態,描寫生動,文詞雅麗,情韻悠長,同時也幽默和辛辣,後結集為《雅舍小品》(1949),風行一時。周作人在北大南遷後,滯留北平,曾出任偽職,其小品文與雜文難以區別,多為補白式的讀書劄記與回憶文字,暗含亡國之痛的複雜情感。

解放區也出現了雜文創作的熱潮,謝覺哉、艾思奇、胡喬木、林默涵、何其芳、田家英等都在《解放日報》文藝副刊和大型牆報《輕騎隊》上發表雜文。著名作品有丁玲的《三八節有感》、蕭軍的《論同誌之“愛”與“耐”》、艾青的《了解作家與尊重作家》,以及王實味的《野百合花》、《政治家·藝術家》、《硬骨頭與軟骨病》等,仍然是“魯迅筆法”。特別是王實味的《野百合花》,批評延安仍熱是“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在戰爭環境中仍然存在著“歌唱玉堂春,舞回金蓮步”等不和諧現象,成為了開展整風運動的直接原因之一。1942年4月,王實味受到批判,後逐步升級,以至喪命。艾青、丁玲都加入了批判與自我批判的行列,解放區雜文的麵貌有所改變,勢頭也有所減弱。

抗戰之後的散文創作,表現出與以前不同的發展走勢。抗戰初期,抒情散文和文藝小品的結集出版數量不少,但創作數量已急劇下降,報告文學和雜文等偏重社會效應的作品成為主流。抗戰勝利前後,記敘性和抒情性的藝術散文雖然不曾出現高潮,但也有可喜的收獲。巴金的《控訴》、冰心的《關於女人》、靳以的《人世百圖》、司馬訏的《重慶客》、繆崇群的《廢墟集》、沈從文的《湘西》、馮至的《山水》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散文集;陸蠡的《囚綠記》、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張愛玲的《更衣記》、豐子愷的《辭緣緣堂》、茅盾的《白楊禮讚》等則是當時廣為傳誦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