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期的農村小說,有著其他題材所不具備的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有著豐富多彩而又激動人心的生活素材,同時繼承著“五四”新文學和解放區文學兩個“傳統”。趙樹理、柳青、周立波與李準都是當時著名的農村題材作家,在趙樹理小說影響下,形成了一個由馬烽、西戎、束為、孫潛、胡正等組成的具有突出山西地方特色的創作流派,史稱“山藥蛋派”或“山西派”。
趙樹理40年代後期曾獲得廣泛讚譽,然而,時代在變,趙樹理卻不變,仍然是站在農民的立場上為農民說話,結果處處碰壁。在1949年以前,隻有《邪不壓正》受到過批判,而這以後,卻隻是《登記》沒有受到過批判。
《登記》(1950)是為配合我國第一部婚姻法的頒布而趕寫的一篇評書體短篇小說,是《小二黑結婚》的姊妹篇。仍以農村青年與封建思想作鬥爭、爭取婚姻自由為主題,描繪了羅漢錢、打老婆、說媒等中國農村特有的風俗習慣,塑造出了具有濃厚民間文化特色的小飛娥的形象,後被改名為《羅漢錢》搬上銀幕和各種戲劇戲曲舞台。
《三裏灣》(1955)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以全心全意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村支書王金生、三心二意想發展資本主義的村長範登高和一心一意做發家美夢的中農馬多壽這三家人為主線,表現農村合作化時期的社會的麵貌,後被改編成電影《花好月圓》和各種舞台劇。為此,在1956年的中國作協大會上,趙樹理與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一起,被稱為“當代語言藝術的大師”。但《三裏灣》與《不能走那條路》、《創業史》以及《山鄉巨變》等表現農村階級鬥爭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顯的冷落。
《“鍛煉鍛煉”》(1958)雖然主觀意圖“是想批評中農幹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問題”,但客觀上卻表現了當時農村中日趨激化的“幹群矛盾”,一經發表,便受到了批判。此後,趙樹理在創作上兩篇失敗之作《互作鑒定》(1962)和《賣煙葉》(1963)後,以“上黨梆子”《十裏店》無可奈何地結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1965年2月,趙樹理全家遷到山西太原。1966年8月8日,山西省委宣傳部將趙樹理作為“資產階級反動文學權威”、“周揚黑幫樹立的標兵”,抓去山西全省各地到處批鬥,打斷肋骨。1970年,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成立“趙樹理專案組”,對他隔離審查,9月23日被批鬥致死。
柳青(1916~1978),陝西吳堡人,原名劉蘊華。3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和文化宣傳,1938年赴延安,後在米脂縣任鄉政府文書。第一部長篇《種穀記》(1947)反映陝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第二部長篇《銅牆鐵壁》(1951)表現沙家店糧站護糧支前的鬥爭。1952年起到陝西長安縣安家落戶,曾任長安縣委副書記,親曆從互助組到合作化的全過程,寫有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1956)、中篇小說《狠透鐵》(1958)和《創業史(第一部)》(1959)等。